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依据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2.田野调查法 | 第12页 |
3.跨学科研究法 | 第12页 |
4.音乐形态分析法 | 第12页 |
5.个案研究法 | 第12-14页 |
一、源远流长的福建南音 | 第14-20页 |
(一)南音名称的由来 | 第14页 |
(二)南音的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三)南音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 第17-19页 |
1.政府的支持 | 第17-18页 |
2.学院派的建立 | 第18页 |
3.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 | 第18-19页 |
(四)独具韵味的福建南音的特殊地位 | 第19-20页 |
二、南音唱腔及演唱艺术探析——以黄赛珠的《出画堂》为例 | 第20-27页 |
(一)南音传承人黄赛珠的南音历程 | 第20页 |
(二)从《出画堂》探析南音独特的唱腔艺术 | 第20-24页 |
1.“缓慢”的南音唱腔 | 第21页 |
2.“执节者歌”的演唱姿态 | 第21-22页 |
3.特殊的咬字、吐字造就南音独特的腔韵 | 第22-23页 |
4.“死谱活奏”演绎独特的唱腔艺术 | 第23-24页 |
(三)民族声乐与南音唱腔的融合在黄赛珠演唱中的体现 | 第24-27页 |
三、南音唱腔运用于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的新姿态 | 第27-39页 |
(一)从南音专场音乐会探析南音唱腔的新姿态 | 第27-31页 |
1.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对南音唱腔的升华 | 第28-30页 |
2.南音演唱形式的创新 | 第30-31页 |
(二)从《直入花园》探析南音唱腔与现代民族声乐的融合 | 第31-35页 |
1.《直入花园》的作品背景 | 第31-32页 |
2.演唱中语言、腔韵的处理 | 第32-33页 |
3.演唱中的艺术处理 | 第33-35页 |
(三)从《陈三五娘》探析交响化的南音唱腔艺术 | 第35-37页 |
1.《陈三五娘》作品梗概 | 第35-36页 |
2.南音唱腔在交响乐中的运用 | 第36-37页 |
(四)著名作曲家郭建丰对南音发展的见解 | 第37-39页 |
四、南音唱腔运用于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之我见 | 第39-47页 |
(一)学习南音演唱的个人体悟 | 第39-42页 |
1.念唱词 | 第39-40页 |
2.精准的撩拍 | 第40-41页 |
3.演唱中的呼吸力 | 第41页 |
4.个人文学艺术的修养 | 第41-42页 |
(二)普通话演绎南音的利与弊 | 第42-44页 |
1.普通话演绎南音的优势 | 第42-43页 |
2.普通话演绎南音的弊端 | 第43-44页 |
(三)南音唱腔与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融合的必要性 | 第44-47页 |
1.促进南音文化的广泛传播 | 第44-45页 |
2.促进民族声乐多元化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1 | 第50-58页 |
附录2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笔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