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武器工业论文--弹药、引信、火工品论文--弹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长杆高速侵彻的1D和2D理论模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5页
    1.1 引言第13-16页
    1.2 长杆高速侵彻的基本概念第16-20页
        1.2.1 长杆弹的不同侵彻模式第16-18页
        1.2.2 长杆高速侵彻的四个阶段第18-20页
    1.3 长杆高速侵彻的研究方法第20-25页
        1.3.1 实验研究第20-23页
        1.3.2 数值模拟第23-25页
    1.4 长杆高速侵彻的理论模型第25-33页
        1.4.1 流体动力学理论与Allen-Rogers模型第25-27页
        1.4.2 Alekseevskii-Tate模型第27-29页
        1.4.3 其他理论模型第29-33页
    1.5 本文研究思路第33-35页
第2章 长杆高速侵彻问题研究进展第35-77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弹靶材料性质对长杆高速侵彻的影响第35-44页
        2.2.1 长杆高速侵彻中的靶体阻力R_t第35-39页
        2.2.2 长杆高速侵彻中的弹体强度Y_p第39-41页
        2.2.3 其他材料性质对长杆高速侵彻的影响第41-44页
    2.3 长杆弹头部形状对侵彻能力的影响第44-48页
        2.3.1 初始弹头形状对长杆侵彻能力的影响第45-47页
        2.3.2 侵彻过程中弹头形状对长杆侵彻能力的影响第47-48页
    2.4 长径比效应与分段杆设计第48-56页
        2.4.1 长径比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第48-52页
        2.4.2 长径比效应的应用:分段杆第52-56页
    2.5 陶瓷靶抵抗长杆侵彻与界面击溃第56-66页
        2.5.1 陶瓷靶抵抗长杆侵彻第56-60页
        2.5.2 界面击溃第60-66页
    2.6 非理想长杆侵彻第66-73页
        2.6.1 长杆侵彻有限厚靶第66-69页
        2.6.2 非对称长杆侵彻第69-73页
    2.7 研究展望第73-77页
第3章 长杆高速侵彻的Alekseevskii-Tate模型近似解第77-97页
    3.1 引言第77页
    3.2 Alekseevskii-Tate模型的理论解第77-80页
    3.3 理论解的简化近似第80-85页
        3.3.1 近似解1第81-83页
        3.3.2 近似解2第83-84页
        3.3.3 无量纲线性系数K第84-85页
    3.4 近似解的进一步讨论第85-89页
        3.4.1 弹尾速度第85页
        3.4.2 侵彻速度第85-86页
        3.4.3 两组近似解的适用条件第86-87页
        3.4.4 侵蚀速率第87页
        3.4.5 侵彻效率第87-89页
    3.5 近似解与一阶摄动解对比第89-90页
    3.6 模型参数分析第90-92页
    3.7 算例分析第92-95页
    3.8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4章 长杆高速侵彻的速度关系与减速分析第97-115页
    4.1 引言第97页
    4.2 长杆高速侵彻中的U-V_0线性关系第97-101页
        4.2.1 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第97-100页
        4.2.2 基于流体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分析第100-101页
    4.3 基于Alekseevskii-Tate模型的理论分析第101-105页
    4.4 Alekseevskii-Tate模型近似解与U-V_0关系第105-108页
    4.5 长杆高速侵彻的减速分析第108-113页
        4.5.1 瞬时速度衰减速率第108-109页
        4.5.2 长杆高速侵彻过程的速度衰减程度第109-111页
        4.5.3 速度衰减程度对U-V_0关系的影响第111页
        4.5.4 速度衰减程度的决定因素:对实验设计的指导第111-113页
    4.6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5章 长杆高速侵彻的2D模型第115-131页
    5.1 引言第115-116页
    5.2 模型构建第116-121页
        5.2.1 基本思路第116-118页
        5.2.2 基本方程第118-119页
        5.2.3 典型弹体头形与头形因子第119-121页
        5.2.4 模型参数A和B的取值第121页
    5.3 模型求解第121-123页
    5.4 长杆高速侵彻过程中头形的影响第123-130页
        5.4.1 头杆径比η的影响第124-127页
        5.4.2 头形因子N~*的影响第127-130页
    5.5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6章 长杆高速侵彻的2D效应分析第131-153页
    6.1 引言第131页
    6.2 有限元模型第131-137页
        6.2.1 几何模型第131-133页
        6.2.2 弹靶材料模型第133-137页
    6.3 长杆高速侵彻钢靶的2D效应分析第137-143页
        6.3.1 小尺寸长杆弹侵彻30CrMnMo钢靶第137-140页
        6.3.2 大尺寸长杆弹侵彻Q235钢靶第140-143页
    6.4 长杆高速侵彻2D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43-150页
        6.4.1 弹体材料性质第143-144页
        6.4.2 靶体材料性质第144-148页
        6.4.3 其他因素第148-150页
    6.5 本章小结第150-15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53-157页
    7.1 全文总结第153-154页
    7.2 创新点第154页
    7.3 研究展望第154-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75页
致谢第175-17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77-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受限出口边界下隧道火灾火行为和烟气输运规律研究
下一篇:基于分子印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