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组织工程概述 | 第16-18页 |
1.2 组织工程支架及支架材料 | 第18-25页 |
1.2.1 组织工程支架的作用 | 第18-19页 |
1.2.2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第19-22页 |
1.2.3 三维多孔支架的制备方法 | 第22-25页 |
1.3 聚乳酸概述 | 第25-29页 |
1.3.1 聚乳酸的基本性质 | 第25-26页 |
1.3.2 聚乳酸的结晶 | 第26-27页 |
1.3.3 聚乳酸的降解性能 | 第27-28页 |
1.3.4 聚乳酸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1.3.5 聚乳酸的改性 | 第29页 |
1.4 热致相分离法 | 第29-31页 |
1.4.1 热致相分离法原理 | 第30-31页 |
1.4.2 热致相分离法的影响因素 | 第31页 |
1.5 骨组织工程支架 | 第31-3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浊点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大孔聚乳酸纳米纤维支架及表征 | 第34-55页 |
2.1 前言 | 第34-3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2.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35-37页 |
2.2.2 浊点温度测定 | 第37页 |
2.2.3 支架制备过程 | 第37-38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8页 |
2.2.5 孔隙率检测 | 第38页 |
2.2.6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 第38页 |
2.2.7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38页 |
2.2.8 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ATR-FTIR) | 第38-39页 |
2.2.9 细胞培养与种植 | 第39页 |
2.2.10 细胞的黏附及增殖测试 | 第39页 |
2.2.11 细胞的成骨诱导 | 第39-40页 |
2.2.12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 第40页 |
2.2.13 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检测 | 第40-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2.3.1 PLLA支架形貌 | 第41-46页 |
2.3.2 WAXD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2.3.3 DSC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2.3.4 ATR-FTIR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2.3.5 细胞在支架表面的粘附和增殖 | 第50-51页 |
2.3.6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2.3.7 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壳聚糖改性聚乳酸纳米纤维支架及其骨修复性能研究 | 第55-74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3.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56-58页 |
3.2.2 支架制备过程 | 第58页 |
3.2.3 壳聚糖改性 | 第58页 |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58页 |
3.2.5 力学性能测试 | 第58-59页 |
3.2.6 吸水能力测试 | 第59页 |
3.2.7 体外降解 | 第59页 |
3.2.8 细胞培养与种植 | 第59页 |
3.2.9 细胞增殖 | 第59-60页 |
3.2.10 细胞的成骨诱导 | 第60页 |
3.2.11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 第60页 |
3.2.12 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检测 | 第60页 |
3.2.13 大鼠颅骨缺损修复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2页 |
3.3.1 不同浓度壳聚糖溶液改性后支架形貌与力学性能 | 第61-64页 |
3.3.2 不同浓度壳聚糖溶液改性后支架的亲水性 | 第64-65页 |
3.3.3 不同浓度壳聚糖溶液改性后支架的降解性能 | 第65-66页 |
3.3.4 细胞在PLLA/CS支架上的增殖 | 第66-67页 |
3.3.5 细胞在PLLA/CS支架上的成骨分化性能 | 第67-68页 |
3.3.6 Mirco-CT结果 | 第68-69页 |
3.3.7 组织切片结果 | 第69-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具有开放孔结构的聚乳酸/卵磷脂纳米纤维支架及其骨修复能力 | 第74-88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4.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75-76页 |
4.2.2 PLLA/卵磷脂多孔支架制备 | 第76页 |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76页 |
4.2.4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 第76-77页 |
4.2.5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77页 |
4.2.6 吸水能力测试 | 第77页 |
4.2.7 细胞培养与种植 | 第77页 |
4.2.8 细胞增殖 | 第77-78页 |
4.2.9 细胞的成骨诱导 | 第78页 |
4.2.10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 第78页 |
4.2.11 大鼠颅骨缺损修复 | 第78-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7页 |
4.3.1 SEM结果 | 第79-82页 |
4.3.2 XRD结果 | 第82-83页 |
4.3.3 DSC结果 | 第83页 |
4.3.4 不同卵磷脂含量的PLLA支架亲水性 | 第83-84页 |
4.3.5 细胞在PLLA/卵磷脂支架上的增殖 | 第84-85页 |
4.3.6 细胞在PLLA/卵磷脂支架上的成骨分化性能 | 第85页 |
4.3.7 PLLA/卵磷脂支架大鼠颅骨缺损修复实验 | 第85-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具有双层结构的聚乳酸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细胞相容性的研究 | 第88-100页 |
5.1 引言 | 第88-9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0-93页 |
5.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90-91页 |
5.2.2 支架制备 | 第91-92页 |
5.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92页 |
5.2.4 细胞培养与种植 | 第92页 |
5.2.5 细胞增殖 | 第92-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99页 |
5.3.1 外层高浓度部分支架的筛选 | 第93-94页 |
5.3.2 外层高浓度部分对内外双层结构形貌的影响 | 第94-95页 |
5.3.3 不同内外双层结构的PLLA多孔支架制备 | 第95-98页 |
5.3.4 mBMSCs细胞在不同内外双层结构的PLLA多孔支架上的增值情况 | 第98-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本论文的创新性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件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