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水生植物学论文

基于高频观测的杏林湾浮游植物演替过程

缩略词表第11-12页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第1章 绪论第17-21页
    1.1 引言第17页
    1.2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第17-18页
    1.3 浮游植物与叶绿素第18-19页
    1.4 光合作用与光合活性第19页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1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1-22页
    2.2 分析测定方法第22-24页
        2.2.1 理化参数第22-23页
        2.2.2 叶绿素及光合活性第23页
        2.2.3 浮游植物组成与浓度第23-24页
    2.3 景观特征分析第24-25页
        2.3.1 土地利用提取第24页
        2.3.2 景观指数计算第24-25页
    2.4 统计分析第25-26页
第3章 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景观及环境特征的关系第26-46页
    3.1 景观特征和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第26-30页
        3.1.1 景观特征变化情况第26-27页
        3.1.2 水体理化参数变化情况第27-30页
    3.2 叶绿素的变化特征第30-35页
        3.2.1 不同藻类叶绿素变化情况第30-33页
        3.2.2 叶绿素组成变化情况第33-35页
    3.3 叶绿素与景观、环境的关系第35-41页
        3.3.1 叶绿素与景观特征的关系第35页
        3.3.2 叶绿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35-41页
    3.4 讨论第41-44页
        3.4.1 景观特征变化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第41-43页
        3.4.2 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第43-44页
    3.5 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浮游植物光合活性变化与环境的关系第46-57页
    4.1 浮游植物光合活性变化情况第46-47页
        4.1.1 蓝藻光合活性变化第46-47页
        4.1.2 绿藻光合活性变化第47页
        4.1.3 硅藻光合活性变化第47页
    4.2 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47-53页
        4.2.1 2016年干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47-52页
        4.2.2 2016-2017年干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52-53页
        4.2.3 2017年湿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53页
        4.2.4 总监测时期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53页
    4.3 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生物量的关系第53-55页
        4.3.1 蓝藻光合活性与蓝藻生物量的关系第53页
        4.3.2 绿藻光合活性与绿藻生物量的关系第53-54页
        4.3.3 硅藻光合活性与硅藻生物量的关系第54-55页
    4.4 讨论第55-56页
    4.5 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变化及与环境的关系第57-64页
    5.1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组成及浓度变化情况第57-58页
        5.1.1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组成变化情况第57页
        5.1.2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浓度变化情况第57-58页
    5.2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58-59页
    5.3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浓度与叶绿素的关系第59-61页
    5.4 讨论第61-62页
    5.5 小结第62-6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7页
    6.1 总结第64-65页
    6.2 特色与创新第65-66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乳头瘤病毒16/35/31型交叉疫苗研究
下一篇:中国三个亚热带海湾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生物地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