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 | 第8-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6页 |
1 HPV简介 | 第15-36页 |
1.1 HPV概述 | 第15-16页 |
1.2 HPV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 | 第16-21页 |
1.3 HPV分型 | 第21页 |
1.4 HPV流行病学研究 | 第21-24页 |
1.5 HPV生活史 & 感染机制研究 | 第24页 |
1.6 HPV预防性疫苗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7 HPV结构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1.8 HPV中和表位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6-59页 |
1 仪器 | 第36-37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7-42页 |
2.1 菌株、质粒和基因 | 第37-38页 |
2.2 酶、单抗和实验动物 | 第38-39页 |
2.3 工作站和软件 | 第39页 |
2.4 其他试剂 | 第39页 |
2.5 常见溶液及试剂盒 | 第39-42页 |
3 方法 | 第42-59页 |
3.1 分子克隆相关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42-51页 |
3.2 蛋白质的诱导表达和纯化方法 | 第51-55页 |
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 | 第55-56页 |
3.4 低温电镜重构VLP的三维结构 | 第56页 |
3.5 差示量热扫描实验 | 第56-57页 |
3.6 分析超离法测定样品沉降系数 | 第57页 |
3.7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HPV L1蛋白的抗原性-间接法 | 第57-58页 |
3.8 动物免疫及单克隆抗体相关方法 | 第58-59页 |
3.9 假病毒系统—中和抗体检测实验 | 第5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9-102页 |
第一部分: HPV16/35/31结构及亲缘关系分析对比 | 第60-62页 |
第一部分 小结 | 第62页 |
第二部分: HPV16/35两型型交叉疫苗研究 | 第62-82页 |
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2-64页 |
2 突变VLP颗粒制备 | 第64-68页 |
2.1 小量蛋白表达鉴定 | 第64-65页 |
2.2 中量蛋白表达 | 第65页 |
2.3 HPV突变L1蛋白的层析纯化 | 第65-67页 |
2.4 突变蛋白组装 | 第67页 |
2.5 分子筛层析分析 | 第67-68页 |
3 突变蛋白VLP颗粒性鉴定 | 第68-72页 |
3.1 HPSEC分析 | 第69-70页 |
3.2 透射电镜负染观察颗粒构 | 第70-71页 |
3.3 AUC分析颗粒均一稳定性 | 第71-72页 |
4 DSC分析突变蛋白热稳定性 | 第72-74页 |
5 突变VLP抗原性分析 | 第74-75页 |
6 H16/35突变VLP的免疫评价 | 第75-81页 |
6.1 初步免疫评价 | 第76-78页 |
6.2 剂量依赖免疫评价 | 第78-79页 |
6.3 ED50(半数有效剂量)评价 | 第79-81页 |
第二部分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三部分: HPV16/35/31三型型交叉疫苗研究 | 第82-95页 |
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2-83页 |
2 突变VLP颗粒制备 | 第83-85页 |
2.1 小量蛋白表达鉴定 | 第84页 |
2.2 中量蛋白表达 | 第84页 |
2.3 HPV突变L1蛋白的层析纯化 | 第84-85页 |
2.4 突变蛋白组装 | 第85页 |
2.5 分子筛层析分析 | 第85页 |
3 突变蛋白VLP颗粒性鉴定 | 第85-89页 |
3.1 HPSEC分析 | 第85-86页 |
3.2 透射电镜负染观察颗粒构 | 第86-88页 |
3.3 AUC分析颗粒均一稳定性 | 第88-89页 |
4 DSC分析突变蛋白热稳定性 | 第89-90页 |
5 H16/35/31突变VLP的免疫评价 | 第90-94页 |
5.1 初步免疫评价 | 第91-92页 |
5.2 剂量依赖免疫评价 | 第92-93页 |
5.3 ED50(半数有效剂量)评价 | 第93-94页 |
第三部分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95-100页 |
1 型交叉疫苗在HPV疫苗中的应用前景 | 第96-97页 |
2 型交叉疫苗免疫评价 | 第97-98页 |
3 HPV交叉免疫机制 | 第98页 |
4 HPV结构研究 | 第98-100页 |
第五部分 小结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