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脱硝除汞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2.1 烟气脱硫技术 | 第17-19页 |
1.2.2 烟气脱硝技术 | 第19-21页 |
1.2.3 烟气脱汞技术 | 第21-23页 |
1.3 燃煤烟气中SO_2、NO_x、Hg协同脱除技术 | 第23-27页 |
1.4 等离子体简介及应用现状 | 第27-29页 |
1.4.1 等离子体的概念 | 第27页 |
1.4.2 等离子体的分类 | 第27-28页 |
1.4.3 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方式 | 第28-29页 |
1.4.4 等离子体去除SO_2、 NO和Hg~0的研究进展 | 第29页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9-3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4-48页 |
2.1 实验系统 | 第34-43页 |
2.1.1 气体配置单元 | 第35页 |
2.1.2 Hg~0发生单元 | 第35-37页 |
2.1.3 等离子体反应单元 | 第37-38页 |
2.1.4 烟气混合单元 | 第38页 |
2.1.5 流化床吸附单元 | 第38-41页 |
2.1.6 分层式固定床吸附单元 | 第41-42页 |
2.1.7 气体加热单元 | 第42页 |
2.1.8 SO_2和NO_x检测单元 | 第42页 |
2.1.9 Hg检测单元 | 第42-43页 |
2.1.10 O_3检测单元 | 第4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2.3.1 SO_2、NO、Hg~0氧化和吸附实验 | 第44-45页 |
2.3.2 O_3浓度测定 | 第45页 |
2.3.3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45-46页 |
2.4 评价指标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放电参数优化 | 第48-58页 |
3.1 不同放电电压下O_3浓度的测定 | 第48-50页 |
3.2 不同流量O_2放电产生O_3浓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3.3 反应器表面温度与放电气体流量及放电电压的关系 | 第51-53页 |
3.4 高温烟气下O_3浓度的测定 | 第53-55页 |
3.5 利萨如图形法测量放电功率 | 第55-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O_3氧化SO_2、NO、Hg~0氧化率的测定 | 第58-67页 |
4.1 常温烟气下O_3对SO_2、NO、Hg~0的氧化 | 第59-62页 |
4.2 140℃烟气下O_3对SO_2、NO、Hg~0的氧化 | 第62-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O_3氧化-活性炭吸附去除S02、NO、Hg0 | 第67-84页 |
5.1 O_3氧化-BPL吸附去除SO_2、NO、Hg~0 | 第67-74页 |
5.1.1 O_3氧化-BPL流化床吸附去除SO_2、 NO、Hg~0 | 第68-71页 |
5.1.2 O_3氧化-BPL固定床吸附去除SO_2、 NO、Hg~0 | 第71-74页 |
5.2 O_3氧化-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吸附去除SO_2、NO、Hg0 | 第74-82页 |
5.2.1 O_3氧化-单层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吸附去除SO_2、NO、Hg~0 | 第75-78页 |
5.2.2 O_3氧化-三层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吸附去除SO_2、NO、Hg~0 | 第78-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活性炭吸附-O_3氧化-活性炭吸附去除SO_2、NO、Hg~0 | 第84-93页 |
6.1 BPL活性炭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表面特性分析 | 第84-86页 |
6.1.1 低温氮气吸附分析 | 第84-85页 |
6.1.2 表面元素分析 | 第85-86页 |
6.2 BPL吸附-O_3氧化-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吸附去除SO_2、NO、Hg~0 | 第86-9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7.1 结论 | 第93-95页 |
7.2 不足 | 第95页 |
7.3 改进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