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细菌ⅡA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 第14-24页 |
1.1.1 传统喹诺酮类细菌ⅡA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 第14-17页 |
1.1.2 新型非喹诺酮类细菌ⅡA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 第17-24页 |
1.1.2.1 NXL-101 | 第20页 |
1.1.2.2 哌啶基烷基喹啉类 | 第20-21页 |
1.1.2.3 氨基吡啶类 | 第21页 |
1.1.2.4 吡咯酰胺类 | 第21-22页 |
1.1.2.5 氨基苯并咪唑类 | 第22页 |
1.1.2.6 三咪唑并吡啶类 | 第22-23页 |
1.1.2.7 吡咯嘧啶类 | 第23页 |
1.1.2.8 噻吩类 | 第23-24页 |
1.2 喹诺酮抑菌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第24-25页 |
1.2.1 喹诺酮抑菌作用机制 | 第24页 |
1.2.2 细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 第24-25页 |
1.3 研究依据、内容与目的 | 第25-28页 |
1.3.1 研究依据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1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的分子机理 | 第26页 |
1.3.2.2 喹诺酮“不依赖蛋白从头合成”杀菌途径的分子机理 | 第26-27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2.1 实验设备与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8-31页 |
2.1.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40页 |
第三章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的分子机理 | 第40-62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致死蛋白”突变菌株富集、筛选及验证 | 第40-41页 |
3.2.1 富集“致死蛋白”突变菌株 | 第40页 |
3.2.2 筛选“致死蛋白”突变菌株 | 第40-41页 |
3.2.3 验证“致死蛋白”突变菌株 | 第41页 |
3.3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致死蛋白”突变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确定突变位点 | 第41-42页 |
3.3.1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 第41页 |
3.3.2 突变位点分析 | 第41-42页 |
3.4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致死蛋白”突变菌株自发回复突变 | 第42-43页 |
3.5 致死蛋白野生型及突变型双向回补杀菌表型验证 | 第43-45页 |
3.6 野生型、突变型致死蛋白表达纯化及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3.7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致死蛋白”生物学功能确定 | 第46-52页 |
3.8 PurA蛋白野生型及突变型双向回补杀菌表型验证 | 第52-54页 |
3.9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致死蛋白”突变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及环境压力均有耐受作用 | 第54-55页 |
3.10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致死蛋白”突变菌株ROS水平检测 | 第55-57页 |
3.11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致死蛋白”突变菌株ATP水平检测 | 第57-58页 |
3.12 ATP合酶亚基缺失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受 | 第58-61页 |
3.13 喹诺酮“蛋白从头合成依赖型”杀菌途径的分子机理总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喹诺酮“不依赖蛋白从头合成”杀菌途径的分子机理 | 第62-67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喹诺酮“不依赖蛋白从头合成”杀菌途径“辅助蛋白”突变菌株富集、筛选及验证 | 第62-65页 |
4.2.1 富集“辅助蛋白”突变菌株 | 第62-63页 |
4.2.2 筛选“辅助蛋白”突变菌株 | 第63-64页 |
4.2.3 验证“辅助蛋白”突变菌株 | 第64-65页 |
4.3 喹诺酮“不依赖蛋白从头合成”杀菌途径“辅助蛋白”突变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确定突变位点 | 第65-67页 |
4.3.1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 第65-66页 |
4.3.2 测序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