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7-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7页 |
1.1 肠道的构造 | 第13-14页 |
1.1.1 肠道的形态构造 | 第13页 |
1.1.2 肠道的组织构造 | 第13-14页 |
1.2 炎症性肠病的概述 | 第14-23页 |
1.2.1 炎症性肠病的定义及分类 | 第15页 |
1.2.2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 | 第15-17页 |
1.2.3 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 第17-18页 |
1.2.4 炎症性肠病的癌变 | 第18页 |
1.2.5 炎症性肠病的动物模型 | 第18-20页 |
1.2.6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 第20-23页 |
1.3 多孔硅的概述 | 第23-25页 |
1.3.1 多孔硅的发现及生物学应用 | 第23-24页 |
1.3.2 具有pH和酶顺序双响应进行药物递送的多孔硅 | 第24-25页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7页 |
2.1 材料 | 第27-32页 |
2.1.1 模式药物以及多孔硅纳米粒 | 第27页 |
2.1.2 造模鼠系 | 第27页 |
2.1.3 药品及试剂盒 | 第27-29页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29-30页 |
2.1.5 耗材和仪器 | 第30-32页 |
2.2 方法 | 第32-47页 |
2.2.1 建造小鼠IBD模型 | 第32-33页 |
2.2.2 纳米粒的体内粘附测试 | 第33-35页 |
2.2.3 小鼠IBD模型的给药 | 第35-38页 |
2.2.4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第38-4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7-62页 |
3.1 纳米粒的体内粘附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3.1.1 活体荧光成像 | 第47-48页 |
3.1.2 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 | 第48-51页 |
3.2 诱导及治疗期对小鼠造模和给药效果的评价 | 第51-53页 |
3.2.1 对小鼠体重数据的分析 | 第51-52页 |
3.2.2 对小鼠DAI水平的分析 | 第52-53页 |
3.3 治疗后通过组织样本评价药效 | 第53-62页 |
3.3.1 结肠样本的长度分析 | 第53-54页 |
3.3.2 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54-57页 |
3.3.3 结肠组织的TUNEL结果 | 第57-60页 |
3.3.4 血浆中的炎性因子水平分析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第62-66页 |
4.1 研究过程 | 第62页 |
4.2 研究思路 | 第62-64页 |
4.3 待研究方向 | 第64页 |
4.4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