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质量管理及其评价方法 | 第20-29页 |
2.1 质量管理体系 | 第20-23页 |
2.1.1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 第20页 |
2.1.2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演变 | 第20-22页 |
2.1.3 ISO/TS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第22-23页 |
2.2 供应商质量管理 | 第23-25页 |
2.2.1 供应商管理 | 第23-24页 |
2.2.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理论 | 第24-25页 |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5-27页 |
2.3.1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5-26页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及H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的现状 | 第29-35页 |
3.1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现状 | 第29-31页 |
3.1.1 汽车零部件行业特点 | 第29页 |
3.1.2 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 | 第29-30页 |
3.1.3 国内零部件企业现状 | 第30-31页 |
3.2 H公司零部件供应商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发展现状 | 第31-34页 |
3.2.1 H公司对零部件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方法 | 第31-33页 |
3.2.2 H公司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存在的不足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构建H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模型 | 第35-50页 |
4.1 建立H公司零部件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41页 |
4.1.1 制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35页 |
4.1.2 制定H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指标的体系 | 第35-37页 |
4.1.3 指标体系的详细说明 | 第37-41页 |
4.2 建立H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模型 | 第41-49页 |
4.2.1 AHP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41-46页 |
4.2.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 第46-48页 |
4.2.3 模糊矩阵计算与评价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 第50-66页 |
5.1 实证分析 | 第50-56页 |
5.1.1 背景说明 | 第50页 |
5.1.2 收集数据 | 第50-56页 |
5.2 实施评价 | 第56-58页 |
5.2.1 计算各子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 第56-57页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3 对供应商量产的品质实绩进行统计,同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5.3.1 量产供应商的品质分析 | 第58-59页 |
5.3.2 新供应商的选定及其品质实绩 | 第59-61页 |
5.4 提高H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水平建议 | 第61-65页 |
5.4.1 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 | 第61-63页 |
5.4.2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失效分析 | 第63-64页 |
5.4.3 提升H公司零部件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的几点建议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