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17-3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1.3 本文试图解决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3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第29-3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30-3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2 框架结构 | 第31-3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4.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33页 |
1.4.2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33页 |
1.4.3 文献研究与成果借鉴相结合 | 第33页 |
1.4.4 统计分析与软件运用相结合 | 第33-34页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34-36页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4-35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35-36页 |
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的分析框架 | 第36-5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6-41页 |
2.1.1 地方政府 | 第36-37页 |
2.1.2 地方政府债务 | 第37-39页 |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第39-40页 |
2.1.4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第40-41页 |
2.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41-53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与时期受益原则 | 第41-44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债务管理目标模式 | 第44-45页 |
2.2.3 风险管理理论与债务风险预警 | 第45-49页 |
2.2.4 博弈论与地方债务监管 | 第49-53页 |
2.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架构 | 第53-59页 |
2.3.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涵义 | 第53-55页 |
2.3.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描述 | 第55-56页 |
2.3.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三层次之间的关系 | 第56-59页 |
3 事前规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目标、模式与机构 | 第59-74页 |
3.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目标 | 第59-64页 |
3.1.1 满足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 | 第59-60页 |
3.1.2 确保地方政府债务偿还 | 第60-62页 |
3.1.3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运行过程 | 第62-64页 |
3.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 | 第64-71页 |
3.2.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类型 | 第64-66页 |
3.2.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 第66-69页 |
3.2.3 各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 第69-71页 |
3.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 | 第71-74页 |
3.3.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设置方式 | 第71页 |
3.3.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设置的国际做法 | 第71-74页 |
4 事中管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三维视角 | 第74-99页 |
4.1 中央政府层面的地方债务管理 | 第74-87页 |
4.1.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 | 第74-81页 |
4.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 第81-87页 |
4.2 地方政府层面的债务管理 | 第87-93页 |
4.2.1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 第87-90页 |
4.2.2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 第90-93页 |
4.3 市场层面的地方债务管理 | 第93-99页 |
4.3.1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 第93-96页 |
4.3.2 地方政府债券保险 | 第96-99页 |
5 事后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化解与纠错问责 | 第99-106页 |
5.1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化解 | 第99-104页 |
5.1.1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化解涵义 | 第99-100页 |
5.1.2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化解框架 | 第100-103页 |
5.1.3 各国化解债务危机方法 | 第103-104页 |
5.2 地方政府债务纠错问责 | 第104-106页 |
5.2.1 地方政府债务纠错问责释义 | 第104-105页 |
5.2.2 地方政府债务纠错问责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第105-106页 |
6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变迁与问题剖析 | 第106-150页 |
6.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发展历程 | 第106-111页 |
6.1.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萌芽期 | 第106-107页 |
6.1.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发展期 | 第107-109页 |
6.1.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期 | 第109-111页 |
6.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剖析 | 第111-117页 |
6.2.1 债务资金运行不规范 | 第111-112页 |
6.2.2 债务管理模式滞后 | 第112-113页 |
6.2.3 债务管理机构缺乏 | 第113-114页 |
6.2.4 规模控制与风险预警尚未普及 | 第114-115页 |
6.2.5 预算管理与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 | 第115-116页 |
6.2.6 信用评级与债券保险制度不健全 | 第116-117页 |
6.2.7 危机化解与纠错问责管理尚未落实 | 第117页 |
6.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证分析 | 第117-128页 |
6.3.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风险描述 | 第117-123页 |
6.3.2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实证分析:以辽宁为例 | 第123-128页 |
6.4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与预警经验实证 | 第128-150页 |
6.4.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技术路线 | 第128-129页 |
6.4.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模拟:以辽宁为例 | 第129-138页 |
6.4.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 第138-144页 |
6.4.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 第144-150页 |
7 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 | 第150-177页 |
7.1 地方政府债务事前管理设计 | 第150-155页 |
7.1.1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运行 | 第150-153页 |
7.1.2 选择制度约束为主行政控制为辅的债务管理模式 | 第153-154页 |
7.1.3 设置独立于财政部的债务管理机构 | 第154-155页 |
7.2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 | 第155-157页 |
7.2.1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 | 第155-156页 |
7.2.2 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 第156-157页 |
7.3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信息披露 | 第157-162页 |
7.3.1 细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制度 | 第157-160页 |
7.3.2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 | 第160-162页 |
7.4 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和债券保险制度 | 第162-164页 |
7.4.1 实施主体与债项双评级制度 | 第162-163页 |
7.4.2 推出地方政府债券保险制度 | 第163-164页 |
7.5 落实地方政府债务破产机制和管理纠错问责 | 第164-167页 |
7.5.1 启动地方政府破产机制 | 第164-166页 |
7.5.2 尽快实施债务管理纠错问责机制 | 第166-167页 |
7.6 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机制 | 第167-169页 |
7.6.1 强化人大监督 | 第167-168页 |
7.6.2 推进审计监督 | 第168页 |
7.6.3 开展第三方监督 | 第168-169页 |
7.7 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 第169-171页 |
7.7.1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 | 第169页 |
7.7.2 遏制地方政府违规举债冲动 | 第169-171页 |
7.8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法律法规 | 第171-172页 |
7.8.1 尽快制定地方公债法 | 第171页 |
7.8.2 加快推出投融资法 | 第171-172页 |
7.8.3 落实破产法 | 第172页 |
7.9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 第172-177页 |
7.9.1 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第172-173页 |
7.9.2 明确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 第173-174页 |
7.9.3 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 第174-175页 |
7.9.4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 第175-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91页 |
后记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