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纪录片的交汇融合 | 第16-23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概念 | 第16页 |
第二节 纪录片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 第16-19页 |
一、直观性传播 | 第17页 |
二、科学性与真实性 | 第17-18页 |
三、传播方式的扩展 | 第18-19页 |
四、保留完整的信息 | 第19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价值与作用 | 第19-23页 |
一、文化传承与保护 | 第19-20页 |
二、艺术审美价值 | 第20-21页 |
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 第21-22页 |
四、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3-27页 |
第一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起步阶段(1905—1949) | 第23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阶段(1949—1978) | 第23-24页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繁荣阶段(1978—今) | 第24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现状 | 第24-27页 |
一、拍摄手法的多元化 | 第25页 |
二、旁观与参与的创作模式 | 第25页 |
三、时空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四、缺乏对整体环境的联系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 第27-41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 第27-30页 |
一、用故事切入叙事 | 第27-28页 |
二、以人物为主的叙事技巧 | 第28页 |
三、悬念的引用 | 第28-29页 |
四、矛盾冲突的设置 | 第29-30页 |
五、精彩的细节 | 第30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 | 第30-34页 |
一、画面语言 | 第31-32页 |
二、声音语言 | 第32-34页 |
三、声画结合 | 第34页 |
第三节 纪实主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的体现 | 第34-37页 |
一、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 第35-36页 |
二、纪实主义的叙事方法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新技术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 第37-39页 |
第五节 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的转变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陇东唢呐》的创作实践 | 第41-50页 |
第一节 作品的选题与价值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作品的叙事结构 | 第42-46页 |
一、开篇点题 | 第42页 |
二、真实记录吸引受众 | 第42-43页 |
三、结尾升华主题 | 第43-44页 |
四、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 第44-45页 |
五、叙事视角的下放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作品的镜头拍摄 | 第46-48页 |
一、镜头语言的表达 | 第46-47页 |
二、纪实主义拍摄手法的使用 | 第47页 |
三、作品中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 第47-48页 |
第四节 作品中声音语言的运用 | 第48-50页 |
一、音响语言 | 第48-49页 |
二、人声语言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