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城乡规划转型与变革 | 第12页 |
1.1.2 新型城镇化进程 | 第12-13页 |
1.1.3 特色小镇建设热潮 | 第13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5.1 城镇化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5.2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1.7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2 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与研究 | 第24-30页 |
2.1 城镇化 | 第24-25页 |
2.2 新型城镇化 | 第25-29页 |
2.2.1 新型城镇化定义与内涵 | 第25-27页 |
2.2.2 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特色小镇研究动态与现状问题 | 第30-52页 |
3.1 特色小镇的定义 | 第30页 |
3.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30-32页 |
3.2.1 特色小镇与建制镇 | 第30-31页 |
3.2.2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 | 第31-32页 |
3.2.3 特色小镇与产业园区 | 第32页 |
3.3 特色小镇发展历程 | 第32-35页 |
3.3.1 起步探索期 | 第32-33页 |
3.3.2 发展培育期 | 第33-35页 |
3.4 特色小镇建设要求 | 第35-38页 |
3.5 特色小镇的分类 | 第38-44页 |
3.6 特色小镇的内涵 | 第44-46页 |
3.7 特色小镇的特点 | 第46-48页 |
3.8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8-50页 |
3.8.1 有规划无特色 | 第48-49页 |
3.8.2 有产业无消费 | 第49-50页 |
3.8.3 有管理无运营 | 第5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 | 第52-84页 |
4.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 | 第52-54页 |
4.1.1 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的相互关系 | 第52-53页 |
4.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特色小镇的重大意义 | 第53-54页 |
4.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原则 | 第54-55页 |
4.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愿景 | 第55-56页 |
4.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 第56-77页 |
4.4.1 四化同步产业重构 | 第57-63页 |
4.4.1.1 产业选择 | 第57-59页 |
4.4.1.2 产业规划 | 第59-60页 |
4.4.1.3 产业培育 | 第60-62页 |
4.4.1.4 产业品牌 | 第62页 |
4.4.1.5 产业运营 | 第62-63页 |
4.4.2 布局优化功能植入 | 第63-70页 |
4.4.2.1 特色小镇功能类型 | 第64页 |
4.4.2.2 打造复合功能结构 | 第64-66页 |
4.4.2.3 合理集约土地利用 | 第66-67页 |
4.4.2.4 构建综合交通组织 | 第67-68页 |
4.4.2.5 营造开放空间体系 | 第68-69页 |
4.4.2.6 完善公共设施建设 | 第69-70页 |
4.4.3 传承特色文化再生 | 第70-75页 |
4.4.3.1 特色小镇文化类型 | 第71-72页 |
4.4.3.2 提炼主题文化 | 第72-74页 |
4.4.3.3 融合附属文化 | 第74-75页 |
4.4.4 生态文明环境修复 | 第75-77页 |
4.4.4.1 保护延续乡土肌理 | 第75-76页 |
4.4.4.2 创建生态安全格局 | 第76页 |
4.4.4.3 完善生态设施建设 | 第76-77页 |
4.4.4.4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 第77页 |
4.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运营模式 | 第77-81页 |
4.5.1 商业运营模式 | 第77-78页 |
4.5.2 投融资运营模式 | 第78-79页 |
4.5.3 特色小镇IP化 | 第79-80页 |
4.5.4 线上线下营销 | 第80-81页 |
4.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保障 | 第81-82页 |
4.6.1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 第81-82页 |
4.6.2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 第82页 |
4.6.3 共建共享智慧治理 | 第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武汉梁子湖水乡小镇规划 | 第84-116页 |
5.1 区位现状 | 第84-85页 |
5.2 资源分析 | 第85-87页 |
5.2.1 产业资源 | 第85-86页 |
5.2.2 文化资源 | 第86页 |
5.2.3 自然资源 | 第86-87页 |
5.3 规划目标 | 第87-88页 |
5.4 规划策略 | 第88-112页 |
5.4.1 四化同步 产业重构 | 第89-93页 |
5.4.1.1 产业选择 | 第89页 |
5.4.1.2 产业规划 | 第89-90页 |
5.4.1.3 产业培育 | 第90-92页 |
5.4.1.4 产业品牌 | 第92页 |
5.4.1.5 产业运营 | 第92-93页 |
5.4.2 布局优化 功能植入 | 第93-102页 |
5.4.2.1 功能类型 | 第93-94页 |
5.4.2.2 复合功能结构 | 第94-98页 |
5.4.2.3 集约土地利用 | 第98页 |
5.4.2.4 综合交通组织 | 第98-99页 |
5.4.2.5 开放空间体系 | 第99-100页 |
5.4.2.6 公共设施完善 | 第100-102页 |
5.4.3 传承特色 文化再生 | 第102-106页 |
5.4.3.1 提炼主题水乡文化 | 第103-104页 |
5.4.3.2 融合田园文化、民俗文化 | 第104-106页 |
5.4.4 生态文明环境修复 | 第106-112页 |
5.4.4.1 保护延续乡土肌理 | 第106-109页 |
5.4.4.2 创建生态安全格局 | 第109-110页 |
5.4.5.3 完善生态设施建设 | 第110-111页 |
5.4.5.4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 第111-112页 |
5.5 运营模式 | 第112页 |
5.6 规划保障 | 第112-114页 |
5.6.1 “政府—企业”协同共治 | 第112-113页 |
5.6.2 “武汉—江夏”城乡统筹 | 第113页 |
5.6.3 “平台—系统”智慧治理 | 第113-11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6.1 结论 | 第116-117页 |
6.2 特色小镇规划展望 | 第117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附录1 插图索引 | 第124-127页 |
附录2 表格索引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