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1 谷子概况 | 第11-12页 |
1.1.1 谷子的特点和地位 | 第11页 |
1.1.2 谷子的营养价值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谷子生产概况 | 第12-13页 |
1.2.1 国外谷子生产概况 | 第12页 |
1.2.2 中国谷子生产概况 | 第12-13页 |
1.3 杂交谷的问世 | 第13页 |
1.4 我国谷子生产现存的问题 | 第13-15页 |
1.5 除草剂的类型 | 第15-16页 |
1.6 除草剂的使用技术 | 第16-17页 |
1.6.1 选择适宜的除草剂 | 第16-17页 |
1.6.2 确定合理的用药量 | 第17页 |
1.7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1.8 除草剂与氧化胁迫 | 第18-26页 |
1.8.1 植物活性氧代谢 | 第18-21页 |
1.8.2 除草剂与抗氧化系统 | 第21-23页 |
1.8.3 除草剂胁迫与作用靶标 | 第23页 |
1.8.4 除草剂胁迫与植物光合作用 | 第23-25页 |
1.8.5 除草剂与激素 | 第25-26页 |
1.9 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第二章 杂交谷田除草剂筛选与田间药效评价 | 第31-4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2.1.1 供试土壤和材料 | 第32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3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33-42页 |
2.2.1 除草剂对谷子田杂草防效的影响 | 第33页 |
2.2.2 除草剂对谷子的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3 除草剂对谷子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2.2.4 除草剂对谷子生物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5 除草剂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第35-42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杂交谷和常规谷抗氧化系统对除草剂胁迫的响应 | 第46-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3.2.0 除草剂胁迫对谷子株高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1 除草剂胁迫对谷子丙二醛含量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49页 |
3.2.2 除草剂胁迫对谷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3 除草剂胁迫对谷子抗坏血酸代谢的影响 | 第50页 |
3.2.4 除草剂胁迫对谷子谷胱甘肽代谢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5 使它隆对谷子幼苗抗性的生理生化效应综合分析 | 第51-55页 |
3.2.6 伤害指标与保护酶关系 | 第55-56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拿捕净对不同品种谷子靶标酶含量的影响 | 第61-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4.1.1 试验材料及除草剂处理 | 第61-62页 |
4.1.2 ACCase的提取 | 第62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2.1 拿捕净对晋谷21号乙酰辅酶A含量的影响 | 第62页 |
4.2.2 拿捕净对张杂谷3号乙酰辅酶A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3 拿捕净对张杂谷5号乙酰辅酶A量的影响 | 第63页 |
4.2.4 拿捕净对张杂谷10号乙酰辅酶A含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五章 使它隆对谷子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66-7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5.1.1 试验材料及除草剂处理 | 第67页 |
5.1.2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第67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67-6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8-69页 |
5.2.1 使它隆对晋谷21号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68页 |
5.2.2 使它隆对张杂谷3号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68页 |
5.2.3 使它隆对张杂谷5号能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4 使它隆对张杂谷10号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69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69-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第六章 除草剂对谷子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74-86页 |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75-76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75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75页 |
6.1.3 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75页 |
6.1.4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75-76页 |
6.1.5 叶绿素荧光参数和P_(700)参数的测定 | 第76页 |
6.1.6 数据分析 | 第7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1页 |
6.2.1 除草剂对谷子幼苗叶绿体色素的影响 | 第76-77页 |
6.2.2 除草剂对谷子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77-78页 |
6.2.3 除草剂对谷子幼苗光系统Ⅰ的影响 | 第78-79页 |
6.2.4 除草剂对谷子幼苗光系统Ⅱ的影响 | 第79-81页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七章 除草剂对谷子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86-96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7.1.1 试验地与材料 | 第86-87页 |
7.1.2 试验方法 | 第87页 |
7.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7页 |
7.1.4 数据分析 | 第87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4页 |
7.2.1 谷子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第87-88页 |
7.2.2 除草剂对晋谷21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88页 |
7.2.3 除草剂对张杂谷3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88-89页 |
7.2.4 除草剂对张杂谷5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89页 |
7.2.5 除草剂对张杂谷10号产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 | 第89-94页 |
7.3 结论与讨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6页 |
第八章 全文小结 | 第96-9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8.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97-99页 |
ABSTRACT | 第99-101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总结 | 第103-105页 |
附件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