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论文

亚热带潮间带底栖微型真核生物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潮间带生态系统第15-16页
    1.2 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研究简介第16-17页
    1.3 微型真核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第17-19页
        1.3.1 分子标记技术第17-18页
        1.3.2 变性梯度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第18-19页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19页
    1.4 研究意义与特色第19-21页
第二章 漳江口红树林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的多样性研究第21-55页
    2.1 漳江口红树林概况第21页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1-28页
        2.2.1 采样时间和地点第21-22页
        2.2.2 非生物因子的采集与测定第22-23页
        2.2.3 生物因子的测定第23页
        2.2.4 沉积物中总RNA提取及逆转录第23-24页
        2.2.5 18S rRNA V4区扩增与PCR产物纯化第24页
        2.2.6 Illumina测序及测序结果优化第24-25页
        2.2.7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第25页
        2.2.8 丰富(abundant)和稀有(rare)OTUs第25页
        2.2.9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第25-27页
        2.2.10 Beta多样性分析第27-28页
    2.3 实验结果第28-50页
        2.3.1 非生物因子第28-31页
        2.3.2 生物因子第31-35页
        2.3.3 Alpha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35-38页
        2.3.4 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第38-41页
        2.3.5 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相似性分析第41-45页
        2.3.6 微型真核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第45-50页
    2.4 讨论第50-54页
        2.4.1 部分数据的缺失第50-51页
        2.4.2 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第51-52页
        2.4.3 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的驱动因子第52-53页
        2.4.4 底栖微型真核生物优势类群和稀有类群的比较第53-54页
    2.5 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厦门近岸潮间带底栖微型真核生物时空分布第55-72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3.1.1 采样时间和地点第55-56页
        3.1.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第56-57页
    3.2 实验结果第57-69页
        3.2.1 非生物因子第57页
        3.2.2 生物因子第57-60页
        3.2.3 Alpha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60-62页
        3.2.4 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第62-64页
        3.2.5 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相似性分析第64-68页
        3.2.6 环境因子对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第68-69页
    3.3 讨论第69-70页
        3.3.1 OTU丰度和Chao1值第69-70页
        3.3.2 环境因子对微型真核生物组成的影响第70页
    3.4 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4.1 主要结论第72-73页
    4.2 创新点第73页
    4.3 不足之处第73页
    4.4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南部地区热泉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产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的研究
下一篇:文昌鱼Lefty基因在胚胎发育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