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极端环境与极端微生物 | 第10-11页 |
1.2 地热的形成及分布 | 第11页 |
1.2.1 地热的形成 | 第11页 |
1.2.2 地热的分布及开发利用 | 第11页 |
1.3 热泉的形成与分布 | 第11-12页 |
1.4 热泉环境的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4.1 热泉微生物多样性 | 第12-14页 |
1.4.2 热泉的生态学研究 | 第14页 |
1.4.3 嗜热机制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4 嗜热微生物的应用 | 第15页 |
1.5 热泉环境的微生物分离 | 第15-16页 |
1.5.1 微生物分离技术的演变 | 第15页 |
1.5.2 Biolog ECO微孔板的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1.6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藏南地区热泉微生物多样性 | 第18-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1 两地热泉群及样品的基本信息 | 第18-20页 |
2.1.2 样品的地球化学参数的测定 | 第20页 |
2.1.3 环境总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1.4 V4区的PCR扩增 | 第21-22页 |
2.1.5 高通量测序及数据的分析 | 第22-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41页 |
2.2.1 各个样品的环境因子 | 第24-28页 |
2.2.2 高通量测序 | 第28-29页 |
2.2.3 α多样性分析 | 第29-32页 |
2.2.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32-35页 |
2.2.5 β多样性分析 | 第35-38页 |
2.2.6 两样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三章 藏南地区热泉微生物资源的挖掘 | 第44-80页 |
第一节 传统的纯培养分离及其多样性分析 | 第44-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3.1.1 样品来源 | 第44页 |
3.1.2 七种分离培养基 | 第44页 |
3.1.3 两种纯化培养基 | 第44页 |
3.1.4 分离方法及培养条件 | 第44-45页 |
3.1.5 分离菌株的纯化、基因组DNA提取及保藏 | 第45页 |
3.1.6 菌株16S rRNA基因的扩增与测序 | 第45页 |
3.1.7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9页 |
3.2.1 两样点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6-53页 |
3.2.2 两样点菌株多样性的比较 | 第53-54页 |
3.2.3 样品温度对纯培养分离菌株多样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4 分离培养基与分离菌株多样性的关系 | 第55-56页 |
3.2.5 潜在新分类单元 | 第56-58页 |
3.2.6 纯培养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58-59页 |
3.3 本节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二节 Biolog ECO微孔板分离法的探究 | 第61-6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3.1.1 样品的来源及培养基 | 第61页 |
3.1.2 样品悬浮液的制备及读数 | 第61页 |
3.1.3 实验分组 | 第61-62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62-6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3.2.1 AWCD随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变化 | 第63页 |
3.2.2 不同组之间的多样性比较 | 第63-66页 |
3.3 本节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候选新种的多相分类鉴定 | 第67-8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3.1.2 培养及形态特征实验 | 第67页 |
3.1.3 生理生化特征实验 | 第67-69页 |
3.1.4 化学分类特征实验 | 第69-70页 |
3.1.5 分子分类特征实验 | 第70-7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3.2.1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1-72页 |
3.2.2 培养及形态特征 | 第72-74页 |
3.2.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74-76页 |
3.2.4 化学分类特征 | 第76-78页 |
3.2.5 物种描述 | 第78-79页 |
3.3 本节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分离菌株产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的筛选及活性分析 | 第80-8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4.1.1 菌株来源 | 第80页 |
4.1.2 培养基 | 第80页 |
4.1.3 酶筛选及活性测定 | 第80-8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1-85页 |
4.2.1 几丁质酶 | 第81-83页 |
4.2.2 纤维素酶 | 第83-8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 | 第94-97页 |
硕士期间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