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太阳能光热利用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直接太阳能利用 | 第17-19页 |
1.2.2 太阳能热化学利用 | 第19-20页 |
1.2.3 太阳能光热发电 | 第20-24页 |
1.3 光热转换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4-31页 |
1.3.1 金属陶瓷 | 第26-28页 |
1.3.2 半导体-金属串联结构 | 第28-29页 |
1.3.3 多层薄膜干涉结构 | 第29页 |
1.3.4 结构化表面 | 第29页 |
1.3.5 光子晶体表面 | 第29-31页 |
1.3.6 光热转换涂层的研究方向 | 第31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光热转换涂层的理论基础 | 第33-45页 |
2.1 材料的介电特性 | 第33-37页 |
2.1.1 束缚电子(晶格振动)Lorentz模型 | 第33-35页 |
2.1.2 自由电子Drude模型 | 第35-36页 |
2.1.3 非晶电介质能带理论 | 第36-37页 |
2.2 纳米颗粒光热效应 | 第37-43页 |
2.2.1 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吸收理论 | 第38-42页 |
2.2.2 纳米颗粒热效应及热传递 | 第42-43页 |
2.3 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的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2.3.1 黑体辐射理论 | 第43页 |
2.3.2 实际表面的辐射 | 第43-44页 |
2.3.3 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的定义 | 第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单相纳米复合涂层的辐射特性及其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研究 | 第45-67页 |
3.1 单相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 | 第45-50页 |
3.1.1 阴极电弧离子镀技术的原理 | 第45-46页 |
3.1.2 分层化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原理 | 第46-48页 |
3.1.3 AlCrO基纳米复合涂层样品的制备过程 | 第48-50页 |
3.2 AlCrO基纳米复合涂层的表征 | 第50-54页 |
3.3 AlCrO基纳米复合涂层的辐射特性 | 第54-61页 |
3.3.1 AlCrO基纳米复合涂层的反射光谱和透射光谱测量 | 第54页 |
3.3.2 AlCrO基纳米复合涂层的光学常数 | 第54-57页 |
3.3.3 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的设计、制备及性能 | 第57-61页 |
3.4 AlCrO基纳米复合涂层的光吸收机理研究 | 第61-66页 |
3.4.1 Cr_2Al纳米晶光学参数的计算 | 第61-62页 |
3.4.2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技术(FDTD)的光吸收机理研究 | 第62-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单相纳米复合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的热稳定性及其提高 | 第67-82页 |
4.1 热处理工艺对AlCrO基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的性能影响 | 第67-69页 |
4.2 涂层热处理后的表征及失效机理分析 | 第69-74页 |
4.2.1 涂层表面形貌 | 第69-71页 |
4.2.2 涂层的相结构变化 | 第71-72页 |
4.2.3 TEM观测涂层显微结构的变化 | 第72-74页 |
4.3 掺氮(N) AlCrO基纳米复合涂层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74-81页 |
4.3.1 掺氮AlCrO基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工艺 | 第74-75页 |
4.3.2 掺氮AlCrO基纳米复合涂层的表征 | 第75-77页 |
4.3.3 掺氮AlCrO基纳米复合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77-80页 |
4.3.4 掺氮AlCrO基纳米复合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的热稳定性 | 第80-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双相纳米晶复合涂层的辐射特性研究及其光谱选择吸收表面 | 第82-94页 |
5.1 TiAlON基双相纳米晶复合涂层的制备原理及工艺参数 | 第82-84页 |
5.1.1 TiAlON基双相纳米晶复合涂层的制备工艺 | 第82-83页 |
5.1.2 TiAlON基双相纳米晶复合涂层制备和热力学基础简述 | 第83-84页 |
5.2 TiAlON基双相纳米晶复合涂层的结构表征 | 第84-87页 |
5.3 TiAlON基双相纳米晶复合涂层的光学特性及吸收机理 | 第87-90页 |
5.4 TiAlON基双相纳米晶复合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的设计、制备及性能 | 第90-91页 |
5.5 TiAlON基双相纳米晶复合光谱选择吸收表面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91-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光热转换涂层在太阳能海水淡化的应用 | 第94-108页 |
6.1 仿生毛细驱动太阳能蒸发泵海水淡化思路的提出 | 第94-98页 |
6.1.1 太阳能整体加热海水淡化技术 | 第94-95页 |
6.1.2 太阳能纳米流体海水淡化技术 | 第95页 |
6.1.3 太阳能局部热法海水淡化技术 | 第95-96页 |
6.1.4 仿生毛细驱动太阳能蒸发泵海水淡化技术 | 第96-98页 |
6.2 仿生太阳能蒸发泵的制备 | 第98-99页 |
6.2.1 多孔NiO的烧结及TiAlON基吸收层的沉积 | 第98-99页 |
6.3 仿生太阳能蒸发泵的表征 | 第99-103页 |
6.3.1 孔隙率及孔径分布 | 第99-100页 |
6.3.2 导热系数 | 第100-101页 |
6.3.3 光学性能 | 第101-103页 |
6.4 仿生毛细驱动太阳能蒸发泵的集成和性能测试 | 第103-106页 |
6.4.1 仿生毛细驱动太阳能蒸发泵的集成 | 第103页 |
6.4.2 仿生毛细驱动太阳能蒸发泵的性能测试 | 第103-10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08-111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8-109页 |
7.2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博士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