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3 扶贫模式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文献调查法 | 第17页 |
1.4.2 实地访谈法 | 第17-18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1.6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2.1.1 贫困 | 第20页 |
2.1.2 民族地区 | 第20页 |
2.1.3 扶贫与精准扶贫 | 第20-21页 |
2.1.4 扶贫模式 | 第21-22页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2页 |
2.2.2 善治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参与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模式比较分析——基于广西N镇农村的调研 | 第24-38页 |
3.1 N镇基本情况、贫困现状概述 | 第24-25页 |
3.2 民族地区农村扶贫模式发展历程——N镇农村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 第25-26页 |
3.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广义扶贫(1949年-1977年) | 第25页 |
3.2.2 以区域为扶贫重点的救济式扶贫(1978年-1985年) | 第25页 |
3.2.3 以贫困县为重点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式扶贫(1986年-2000年) | 第25-26页 |
3.2.4 以贫困村为重点的综合式扶贫(2001年-2011年) | 第26页 |
3.2.5 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阶段(2012年至今) | 第26页 |
3.3 N镇四种精准扶贫模式简介 | 第26-30页 |
3.3.1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 | 第26-27页 |
3.3.2 产业开发扶贫模式 | 第27-28页 |
3.3.3 移民搬迁扶贫模式 | 第28页 |
3.3.4 结对帮扶扶贫模式 | 第28-30页 |
3.4 N镇四种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0-38页 |
3.4.1 N镇四种精准扶贫模式的方法路径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3.4.2 N镇四种精准扶贫模式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3.4.3 N镇四种精准扶贫模式的社会效果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实施的局限性分析 | 第38-40页 |
4.1 扶贫主体缺乏多元化,导致具体措施难以有效实施 | 第38页 |
4.2 扶贫过程仍以自上而下为主,忽略贫困户自主参与性 | 第38-39页 |
4.3 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 | 第39页 |
4.4 管理机制不健全,贫困群体的权益难以保障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完善N镇农村精准扶贫模式的经验借鉴和对策分析 | 第40-49页 |
5.1 国内部分地区成功的精准扶贫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40-42页 |
5.1.1 广西全州县引入NGO参与扶贫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40页 |
5.1.2 宁夏入股“互助资金”扶贫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40-41页 |
5.1.3 陕南山区长安镇多元主体扶贫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41页 |
5.1.4 广东塘蓬镇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综合扶贫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41-42页 |
5.2 完善N镇农村精准扶贫模式的对策分析 | 第42-49页 |
5.2.1 培育扶贫主体多元化,提高协同扶贫能力 | 第42-45页 |
5.2.2 提高精准扶贫模式实施的针对性,实现贫困户利益最大化 | 第45页 |
5.2.3 充分赋权,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 第45-47页 |
5.2.4 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加大财力投入力度 | 第47页 |
5.2.5 完善扶贫管理机制,有效保障贫困群体的权益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