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论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论题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主体间性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2.1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主体和客体 | 第16页 |
2.1.2 主体性 | 第16-18页 |
2.1.3 主体间性 | 第18页 |
2.2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 | 第18-20页 |
2.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20-22页 |
第3章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影响主体间性缺失因素 | 第22-32页 |
3.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现状 | 第22-24页 |
3.1.1 高度弘扬主旋律教育 | 第22-23页 |
3.1.2 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取向 | 第23页 |
3.1.3 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较高 | 第23-24页 |
3.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3.2.1 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疏离 | 第24-25页 |
3.2.2 对话语境缺失 | 第25-26页 |
3.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 第26-27页 |
3.3 影响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缺失的因素 | 第27-32页 |
3.3.1 社会因素 | 第28-29页 |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自身因素 | 第29-31页 |
3.3.3 受教育者个体因素 | 第31-32页 |
第4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 第32-40页 |
4.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间性的必要性 | 第32-35页 |
4.1.1 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 第32-33页 |
4.1.2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 第33-34页 |
4.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唤 | 第34-35页 |
4.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特征 | 第35-37页 |
4.2.1 主体平等性 | 第35页 |
4.2.2 人际互动性 | 第35-36页 |
4.2.3 关系和谐性 | 第36-37页 |
4.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37-40页 |
4.3.1 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 第37页 |
4.3.2 有助于培养具有主体间品格的人 | 第37-38页 |
4.3.3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形成与发挥 | 第38-40页 |
第5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 第40-47页 |
5.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 | 第40-42页 |
5.1.1 构建大学生自育模式 | 第40-41页 |
5.1.2 创新高校政治理论讲授模式 | 第41-42页 |
5.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路径 | 第42-47页 |
5.2.1 回归生活世界 | 第42-43页 |
5.2.2 由“独白”走向“对话” | 第43-44页 |
5.2.3 注重加强“核心价值教育”和“生命教育”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