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左翼电影中的上海城市空间及其影像策略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电影空间概念及理论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左翼电影中的上海形象和城市空间 | 第10-11页 |
1.2.2 左翼电影的影像策略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上海城市空间图景 | 第15-29页 |
2.1 上海天际线:现代身份与传统危机 | 第15-17页 |
2.2 十字街头: 都市生活的展示和反思 | 第17-20页 |
2.3 歌舞场: 观念冲突与金钱社会缩影 | 第20-23页 |
2.4 石库门里弄:市民文化生态和无产阶级理想 | 第23-26页 |
2.5 监狱: 制度批判和话语夺取 | 第26-29页 |
3. 上海城市空间表现 | 第29-42页 |
3.1 镜头角度: 凸显与批判 | 第29-33页 |
3.1.1 视角的夸张和突出 | 第29-30页 |
3.1.2 角度的碰撞与叠加 | 第30-31页 |
3.1.3 特写的强调与暗示 | 第31-33页 |
3.2 蒙太奇: 对照与强化 | 第33-38页 |
3.2.1 空间的对照 | 第33-34页 |
3.2.2 矛盾的加强 | 第34-36页 |
3.2.3 蒙太奇结构 | 第36-38页 |
3.3 色调与光影: 人物心理与社会批判 | 第38-42页 |
3.3.1 个性与心理 | 第38-40页 |
3.3.2 社会现状批判 | 第40-42页 |
4. 城市空间的影像策略 | 第42-56页 |
4.1 重复: 上海的符号化和固态化 | 第42-47页 |
4.1.1 现代城市空间塑造 | 第42-45页 |
4.1.2 批判对象的固化 | 第45-47页 |
4.2 对比: 左翼意识形态的表达 | 第47-52页 |
4.2.1 贫富对比 | 第47-48页 |
4.2.2 人物对比 | 第48-50页 |
4.2.3 城乡对比 | 第50-52页 |
4.3 隐喻: 革命话语与政治批判 | 第52-56页 |
4.3.1 蒙太奇隐喻 | 第52-53页 |
4.3.2 文字隐喻 | 第53-54页 |
4.3.3 场景隐喻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