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文化对当下国产电影审美趋向的影响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二次元文化的概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何为二次元文化 | 第15-17页 |
一 二次元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 第15-16页 |
二 二次元文化与御宅族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二次元文化在我国的传播 | 第17-18页 |
一 传播路径的变化 | 第17-18页 |
二 传播主体的变迁 | 第18页 |
第三节 二次元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18-23页 |
一 二次元社交平台的崛起 | 第19-20页 |
二 二次元的跨界与融合 | 第20-21页 |
三 二次元次文化的流行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国电影二次元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理论下的二次元文化 | 第23-26页 |
一 大叙事的凋零与作为填补的虚构 | 第23-25页 |
二 深层主体消亡下的资料库消费 | 第25-26页 |
三 清高主义与后现代的动物化倾向 | 第26页 |
第二节 后结构主义理论下的二次元文化 | 第26-29页 |
一 互联网“块茎结构”下的受众培养 | 第27页 |
二 具有“逃逸线”功能的动漫与游戏 | 第27-28页 |
三 趣缘群体助力二次元“新高原”的崛起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仿真时代二次元异托邦的真实建构 | 第29-31页 |
一 从乌托邦到异托邦的影像想象 | 第29-30页 |
二 从真实到超真实的影像表达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电影技巧:多元重构式的审美趋向 | 第31-45页 |
第一节 数据库集合下的电影人设 | 第31-36页 |
一 二次元标签化的电影人物设置 | 第32-33页 |
二 耽美文化下柔美男性的出现 | 第33-35页 |
三 二次元角色人物的现实挪用 | 第35-36页 |
四 反差萌虚拟电影人物的上线 | 第36页 |
第二节 电影时空的颠覆与重构 | 第36-39页 |
一 重构——虚拟的时空 | 第37-38页 |
二 颠覆——时空的穿越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冲破次元壁的电影叙事技巧 | 第39-42页 |
一 作为电影素材的ACG | 第39-40页 |
二 直接参与叙事的ACG | 第40-41页 |
三 心理活动主观化的外部世界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御宅文化的三种反馈机制 | 第42-45页 |
一 戏仿 | 第42-43页 |
二 致敬 | 第43-44页 |
三 再创作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电影风格:破壁越界式的审美趋向 | 第45-53页 |
第一节 轻电影:嬉笑怒骂皆文章 | 第45-47页 |
一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情小调 | 第45-46页 |
二 轻小说式的轻电影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小妞电影:美少女的变身游戏 | 第47-49页 |
一 银幕“她”时代的崛起 | 第47-48页 |
二 “傻白甜”萌妹子的绝地反击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动画电影:再见了喜羊羊与灰太狼 | 第49-51页 |
一 三大动画电影的成功 | 第49-50页 |
二 动画电影的“出位之思”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弹幕电影:电影的二次元化学反应 | 第51-53页 |
一 越界的二次元媒介景观 | 第51-52页 |
二 一场电影的狂欢与互动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电影审美价值:唯美治愈式的审美趋向 | 第53-59页 |
第一节 用角色治愈心灵的审美娱乐 | 第53-55页 |
一 “颜值即是正义”的身体叙事 | 第53-54页 |
二 “玛丽苏”与“杰克苏”人物的消解 | 第54-55页 |
第二节 用幻想治愈现实的审美认知 | 第55-57页 |
一 幻境——电影催眠手段的理疗 | 第55-56页 |
二 穿越——电影叙事的情感缝合 | 第56-57页 |
第三节 用个体治愈群体的审美教育 | 第57-59页 |
一 从自我到本我的价值问询 | 第57-58页 |
二 从特殊到一般的情感投射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