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透水沥青路面产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透水沥青路面渗透与储水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全结构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机制分析 | 第15-33页 |
2.1 城市降雨产汇流分析 | 第15-21页 |
2.1.1 城市降雨过程分析 | 第15-16页 |
2.1.2 城市降雨产流分析 | 第16-18页 |
2.1.3 城市降雨汇流分析 | 第18-20页 |
2.1.4 城市雨水径流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2.2 透水路面产流机制分析 | 第21-27页 |
2.2.1 土壤产流机制分析 | 第22页 |
2.2.2 透水路面产流的“持蓄机制” | 第22-24页 |
2.2.3 透水路面产流的“界面通量机制” | 第24-26页 |
2.2.4 路基土产流机制 | 第26-27页 |
2.3 透水功能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2.3.1 透水路面的渗透与储水功能 | 第27-28页 |
2.3.2 降雨参数 | 第28-30页 |
2.3.3 渗透系数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SWMM模型的渗透与储水效能研究 | 第33-55页 |
3.1 低影响开发功能及建模数据需求 | 第33-35页 |
3.1.1 低影响开发功能 | 第33-34页 |
3.1.2 建模及lid数据需求 | 第34-35页 |
3.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40页 |
3.2.1 研究区域结构 | 第35-36页 |
3.2.2 模型参数及其参数化 | 第36-39页 |
3.2.3 模型参数率定 | 第39-40页 |
3.3 透水路面LID参数及效果评价 | 第40-43页 |
3.3.1 透水路面LID参数设置 | 第40-43页 |
3.3.2 透水路面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 第43页 |
3.4 透水路面应用效果研究 | 第43-52页 |
3.4.1 不同重现期下芝加哥雨型数据输入 | 第44-45页 |
3.4.2 透水路面应用对削减地表径流的影响 | 第45-48页 |
3.4.3 透水路面应用对减轻城市排水系统负荷的影响 | 第48-51页 |
3.4.4 基于SWMM的透水沥青路面渗透与储水效能评价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四章 透水路面渗透与储水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71页 |
4.1 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性能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3页 |
4.1.1 结构层厚度对储水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1.2 空隙率对储水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4.1.3 透水路面渗透系数对渗透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4.1.4 路基土渗透系数对渗透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 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性能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6页 |
4.2.1 排水设施对透水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2 透水路面应用比例对径流结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 渗透与储水效能影响因素评价 | 第66-69页 |
4.3.1 储水效能影响因素评价 | 第67页 |
4.3.2 渗透效能影响因素评价 | 第67-68页 |
4.3.3 透水路面应用方案研究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总结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