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构形在平面视觉空间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1.3 课题在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水平 | 第8-12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字构形的理论体系 | 第13-20页 |
2.1 世界文字体系的发展 | 第13-15页 |
2.1.1 原始文字时期的形意文字 | 第13-14页 |
2.1.2 古典文字时期的意音文字 | 第14-15页 |
2.1.3 字母文字时期的文字 | 第15页 |
2.2 文字结构的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3 文字构形在艺术领域的文化碰撞 | 第16-20页 |
2.3.1 中、日、韩三国和而不同的文字关系 | 第16-17页 |
2.3.2 中西方文字的差异与融合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平面视觉空间的表现方法研究 | 第20-34页 |
3.1 构成的形式 | 第20-24页 |
3.1.1 形状 | 第20-21页 |
3.1.2 相对方向 | 第21-22页 |
3.1.3 倒立 | 第22-23页 |
3.1.4 重叠与透明 | 第23页 |
3.1.5 倾斜造成的空间感 | 第23-24页 |
3.2 自身具有的空间感 | 第24-29页 |
3.2.1 公共轮廓 | 第24-25页 |
3.2.2 图与底的关系 | 第25-26页 |
3.2.3 深度层次上的各个层次 | 第26-27页 |
3.2.4 通过重叠获得深度 | 第27页 |
3.2.5 事物本身创造的空间 | 第27-28页 |
3.2.6 中心透视 | 第28-29页 |
3.3 光的作用 | 第29-31页 |
3.3.1 光线 | 第29页 |
3.3.2 相对亮度 | 第29-30页 |
3.3.3 投影 | 第30-31页 |
3.4 画面中的动势 | 第31-34页 |
3.4.1 运动的状态 | 第31-32页 |
3.4.2 速度的展现 | 第32页 |
3.4.3 稳定的张力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文字构形在平面视觉中的空间形式 | 第34-41页 |
4.1 文字构形在平面视觉空间中的原则 | 第34-37页 |
4.1.1 可读性 | 第34-35页 |
4.1.2 个性化 | 第35-36页 |
4.1.3 空间性 | 第36-37页 |
4.2 文字构形在平面视觉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 第37-41页 |
4.2.1 字形传递结构空间 | 第37页 |
4.2.2 重叠传递层次空间 | 第37-38页 |
4.2.3 影子传递深远空间 | 第38页 |
4.2.4 远近与延伸传递透视空间 | 第38-39页 |
4.2.5 疏密传递节奏空间 | 第39页 |
4.2.6 虚实传递虚幻空间 | 第39页 |
4.2.7 错位传递矛盾空间 | 第39-40页 |
4.2.8 综合方式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文字构形向空间领域延伸的发展趋势 | 第41-47页 |
5.1 空间导向 | 第41-44页 |
5.2 城市景观 | 第44-46页 |
5.3 环境艺术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品集 | 第5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