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 | 第9-10页 |
1.1.1 紫花苜蓿的饲料营养价值 | 第9-10页 |
1.1.2 紫花苜蓿的医用价值 | 第10页 |
1.1.3 紫花苜蓿的经济价值 | 第10页 |
1.2 紫花苜蓿秋眠性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紫花苜蓿秋眠性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2 紫花苜蓿秋眠性机理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苜蓿秋眠性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2.4 秋眠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1.3 MicroRNAs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MicroRNAs的发现 | 第13页 |
1.3.2 MiRNAs调控靶基因表达机制 | 第13-14页 |
1.3.3 植物miRNAs的鉴定及功能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4 植物miRNAs功能的最新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5 植物miRNA169功能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 紫花苜蓿基因功能分析的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1.4.1 过表达的转基因分析 | 第17页 |
1.4.2 基因沉默技术 | 第17页 |
1.4.3 瞬时表达分析 | 第17-18页 |
1.5 分子检测技术 | 第18-21页 |
1.5.1 PCR检测 | 第18-19页 |
1.5.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19页 |
1.5.3 分子杂交技术 | 第19-20页 |
1.5.4 免疫技术 | 第20-21页 |
2 引言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45页 |
3.1 材料、试剂与方法 | 第22-25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3.1.2 植株的生长条件 | 第22-23页 |
3.1.3 植物表达载体、菌株 | 第23-24页 |
3.1.4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3.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5-32页 |
3.2.1 植株表观指标的测定 | 第25-26页 |
3.2.2 植株总DNA提取 | 第26页 |
3.2.3 植株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26-27页 |
3.2.3.1 实验步骤 | 第26-27页 |
3.2.3.2 RNA浓度及OD值的测定 | 第27页 |
3.2.3.3 RNA凝胶电泳 | 第27页 |
3.2.4 紫花苜蓿植株进入秋眠期miRNA169及HAP2的荧光RT-PCR检测 | 第27-29页 |
3.2.5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STTM-miRNA169/169的构建 | 第29-31页 |
3.2.5.1 PCR引物设计和合成 | 第29页 |
3.2.5.2 重组质粒构建及鉴定 | 第29页 |
3.2.5.3 链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9-31页 |
3.2.6 农杆菌介导紫花苜蓿子叶节遗传转化 | 第31-32页 |
3.2.6.1 外植体的选择和准备 | 第31页 |
3.2.6.2 农杆菌工程菌液的制备 | 第31页 |
3.2.6.3 农杆菌侵染 | 第31页 |
3.2.6.4 共培养 | 第31页 |
3.2.6.5 选择培养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3.3.1 不同级别紫花苜蓿品种的表观性状 | 第32-35页 |
3.3.1.1 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中3个生长年度植株高度的变化 | 第32页 |
3.3.1.2 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中3个生长年度干物质产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3.3.1.3 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中再生高度的变化 | 第33-35页 |
3.3.2 紫花苜蓿植株进入秋眠期miRNA169和HAP2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35-38页 |
3.3.2.1 总RNA质量检测 | 第35-36页 |
3.3.3.2 紫花苜蓿中miRNA169和HAP2表达模式分析 | 第36-38页 |
3.3.3 STTM-miRNA169/169载体的构建 | 第38页 |
3.3.4 紫花苜蓿STTM-miRNA169/169的遗传转化 | 第38-40页 |
3.3.5 紫花苜蓿的分子鉴定 | 第40-42页 |
3.3.5.1 转基因紫花苜蓿DNA的提取结果 | 第40页 |
3.3.5.2 转基因紫花苜蓿PCR鉴定 | 第40-41页 |
3.3.5.3 STTM-miRNA169/169过表达后对miR169、HAP2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讨论 | 第42-44页 |
3.5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7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