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1 烤烟质量研究 | 第8-9页 |
1.1.1 烟叶外观质量的研究 | 第8-9页 |
1.1.2 烟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9页 |
1.2 海拔高度对烤烟质量的影响 | 第9-11页 |
1.3 品种对烤烟质量的影响 | 第11-12页 |
1.4 土壤类型对烤烟质量的影响 | 第12-13页 |
1.5 烤烟质量评价模型 | 第13-15页 |
2 引言 | 第15-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3.1 试验取样点概况 | 第16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3.3 待测指标 | 第16页 |
3.4 样品处理及评价方法 | 第16-18页 |
3.4.1 烟叶的外观质量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3.4.2 烟叶的物理特性测定及方法 | 第17页 |
3.4.3 烟叶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第17页 |
3.4.4 烟叶的中性致香物质测定方法 | 第17页 |
3.4.5 烟叶的感官质量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3.5 烟叶评价模型建立 | 第18-20页 |
3.5.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18页 |
3.5.2 主成分分析 | 第18-19页 |
3.5.3 聚类分析 | 第19页 |
3.5.4 判别分析 | 第19-2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40页 |
4.1 烟叶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0-27页 |
4.1.1 外观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4.1.2 物理特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4.1.3 化学成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4.1.4 中性致香物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4.1.5 感官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4-27页 |
4.2 烟叶质量和品种、海拔及土壤类型间的关联度分析 | 第27-33页 |
4.2.1 外观质量和品种、海拔及土壤类型间的关联度分析 | 第27-28页 |
4.2.2 物理特性和品种、海拔及土壤类型间的关联度分析 | 第28-29页 |
4.2.3 化学成分和品种、海拔及土壤类型间的关联度分析 | 第29页 |
4.2.4 中性致香物质和品种、海拔及土壤类型间的关联度分析 | 第29-31页 |
4.2.5 感官质量和品种、海拔及土壤类型间的关联度分析 | 第31-33页 |
4.3 烟叶质量的主成分分析 | 第33-37页 |
4.3.1 烟叶质量各指标主成分分析相关矩阵的特征值 | 第33-34页 |
4.3.2 烟叶质量各指标主成分分析因子载荷矩阵 | 第34-36页 |
4.3.3 烟叶质量各指标主成分分析因子得分 | 第36-37页 |
4.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烟叶质量的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4.5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的不同烟叶样品的判别分析 | 第38-4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5.1 不同海拔、品种和土壤类型对烟叶质量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5.1.1 宁南县不同海拔、品种和土壤类型对烟叶质量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页 |
5.1.2 会理县不同海拔、品种、土壤类型对烟叶质量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5.2 不同海拔、品种及土壤类型和烟叶质量的关联度分析 | 第41-42页 |
5.2.1 宁南县不同海拔、品种及土壤类型和烟叶质量的关联度分析 | 第41页 |
5.2.2 会理县不同海拔、品种及土壤类型和烟叶质量的关联度分析 | 第41-42页 |
5.3 不同海拔、品种及土壤类型的烟叶质量的主成分分析 | 第42页 |
5.4 不同海拔、品种及土壤类型的烟叶质量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 第42页 |
5.5 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英文摘要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