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5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1.1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 第21页 |
2.1.2 激励机制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页 |
2.2.3 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 | 第22-24页 |
3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及参保激励机制现状 | 第24-35页 |
3.1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 第24-29页 |
3.1.1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概况 | 第24-26页 |
3.1.2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第26-27页 |
3.1.3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年龄结构 | 第27页 |
3.1.4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档次比例 | 第27-29页 |
3.2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机制概况 | 第29-30页 |
3.2.1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机制出现的背景 | 第29页 |
3.2.2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3.3 现行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 | 第30-35页 |
3.3.1 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机制 | 第30-31页 |
3.3.2 丧葬补助机制 | 第31页 |
3.3.3 参保缴费政府补贴机制 | 第31-32页 |
3.3.4 长缴多得激励机制 | 第32页 |
3.3.5 被征收土地参保居民养老金补助机制 | 第32-35页 |
4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第35-42页 |
4.1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机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35-39页 |
4.1.1 参保便利性方面激励不足 | 第35-36页 |
4.1.2 参保优惠政策激励不足 | 第36-38页 |
4.1.3 参保后续与其他养老险种衔接方面激励不足 | 第38页 |
4.1.4 参保养老保险金保值增值激励不足 | 第38-39页 |
4.2 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9-42页 |
4.2.1 基层财政投入和服务机构网点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 | 第39-40页 |
4.2.2 参保优惠政策相对滞后且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第40页 |
4.2.3 不同养老险种发展不平衡且相互之间的衔接存在现实困难 | 第40-41页 |
4.2.4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相对落后且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 第41-42页 |
5 改进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机制对策建议 | 第42-47页 |
5.1 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提高居民参保的便利性 | 第42-43页 |
5.1.1 加大财政对基层经办队伍建设的投入 | 第42页 |
5.1.2 简化参保缴费程序 | 第42-43页 |
5.1.3 提升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及服务水平 | 第43页 |
5.2 通过不断创新参保优惠政策等方式以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 | 第43-44页 |
5.2.1 完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机制 | 第43-44页 |
5.2.2 完善参保缴费政府补贴机制 | 第44页 |
5.2.3 完善特殊群体代缴机制 | 第44页 |
5.3 在加快消除与其他养老险种间差异的同时逐步完善制度的衔接 | 第44-45页 |
5.4 改进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以提高基金风险防控水平 | 第45-47页 |
5.4.1 拓展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 | 第45-46页 |
5.4.2 增强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的竞争性 | 第46页 |
5.4.3 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性统筹 | 第46页 |
5.4.4 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 第46-47页 |
6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福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机制调查问卷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