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绩效评价与公共领域绩效评价 | 第18页 |
2.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18-19页 |
2.1.3 社会保险绩效的概念 | 第19页 |
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2.2.1 社会保障制度理论 | 第19页 |
2.2.2 养老保障效率理论 | 第19-20页 |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0-21页 |
2.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绩效评价的方法和原理 | 第21-24页 |
2.3.1 平衡计分卡 | 第21-22页 |
2.3.2 平衡计分卡在新农保绩效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 第22-24页 |
3 安溪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3.1 安溪县新农保简介 | 第24-25页 |
3.1.1 县情概况 | 第24页 |
3.1.2 安溪县新农保实施内容 | 第24-25页 |
3.2 农民参保缴费情况 | 第25-26页 |
3.3 问卷设计及调查样本情况 | 第26-27页 |
3.3.1 调查样本情况 | 第26页 |
3.3.2 问卷设计 | 第26-27页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33页 |
3.4.1 调查对象特征 | 第27-29页 |
3.4.2 对新农保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9-33页 |
3.4.3 对新农保经办机构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33页 |
3.5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3.5.1 传统观念影响 | 第33-34页 |
3.5.2 缺少衔接机制 | 第34页 |
3.5.3 基金运营缺乏科学性 | 第34页 |
3.5.4 财政投入有限 | 第34-35页 |
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安溪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45页 |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5-36页 |
4.2 指标选取设计 | 第36页 |
4.3 指标解释 | 第36-38页 |
4.3.1 财务维度 | 第36-37页 |
4.3.2 公众维度 | 第37页 |
4.3.3 内部管理维度 | 第37-38页 |
4.3.4 学习与成长维度 | 第38页 |
4.4 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8-40页 |
4.4.1 层次分析法步骤及测算 | 第38-40页 |
4.4.2 安溪县新农保绩效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40页 |
4.5 安溪县新农保绩效评价 | 第40-45页 |
4.5.1 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40页 |
4.5.2 安溪县新农保绩效评价结果 | 第40-41页 |
4.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5 安溪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绩效提升建议 | 第45-49页 |
5.1 完善新农保制度自身的设计 | 第45-46页 |
5.1.1 设置缴费激励机制 | 第45页 |
5.1.2 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 | 第45页 |
5.1.3 逐步取消捆绑缴费 | 第45-46页 |
5.1.4 确保制度间有效衔接 | 第46页 |
5.2 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多元化,增强财政补贴能力 | 第46-47页 |
5.2.1 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要走多元化道路 | 第46页 |
5.2.2 加大财政支持,提高补贴标准 | 第46-47页 |
5.2.3 发挥村集体经济作用,落实集体补助 | 第47页 |
5.3 丰富和规范新农保基金的监管手段 | 第47-48页 |
5.4 强化服务能力和意识 | 第48页 |
5.5 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 | 第48-4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