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 4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 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生命、道德及其相互关系 | 第19-34页 |
| 1 什么是生命 | 第19-29页 |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命 | 第19-23页 |
| ·西方哲学中的生命 | 第23-25页 |
| ·生物学范式下的生命 | 第25-27页 |
| ·人的生命表现在"四个统一 | 第27-29页 |
| 2 什么是道德 | 第29-31页 |
| ·我国对道德的定义 | 第29-30页 |
| ·西方对道德的定义 | 第30-31页 |
| 3 生命与道德的关系 | 第31-34页 |
| ·生命是道德的天然基础 | 第31-32页 |
| ·道德是生命的应然形态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理论基础 | 第34-41页 |
| 1 道德教育与生命关怀的界定 | 第34-35页 |
| ·什么是道德教育 | 第34页 |
| ·什么是生命关怀 | 第34-35页 |
| 2 道德教育与生命关怀的关系 | 第35-36页 |
| ·生命关怀:道德教育的一种选择 | 第35-36页 |
| ·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原则 | 第36页 |
| 3 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理论来源 | 第36-41页 |
| ·卢梭:道德源于人的自爱 | 第37页 |
| ·马斯洛与罗杰斯: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 第37-38页 |
| ·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 | 第38-40页 |
| ·当代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高校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现状 | 第41-53页 |
| 1 高校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具体表现 | 第41-42页 |
| ·贯彻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 第41页 |
| ·运用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式 | 第41页 |
| ·增加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内容 | 第41-42页 |
| 2 高校道德教育中生命关怀缺失的表现 | 第42-46页 |
| ·道德教育理念的无我化 | 第42-43页 |
| ·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想化 | 第43-44页 |
| ·道德教育方式的线性化 | 第44-45页 |
| ·道德教育评价的简单化 | 第45页 |
| ·道德教育环境的狭隘化 | 第45-46页 |
| 3 高校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缺失的原因 | 第46-53页 |
| ·历史原因:道德问题的积累 | 第46-48页 |
| ·社会原因:经济社会中人的迷失 | 第48-49页 |
| ·学校教育:忽视个体生命发展 | 第49-50页 |
| ·个人原因:对生命关怀的抗拒 | 第50-53页 |
| 第五章 高校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实施对策 | 第53-63页 |
| 1 树立以生命关怀为取向的道德教育理念 | 第53-56页 |
| ·赋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 第53-54页 |
| ·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54-55页 |
| ·营造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大环境 | 第55-56页 |
| 2 确立符合生命发展规律的道德教育目标 | 第56-58页 |
| ·保护个体的自然生命 | 第56-57页 |
| ·提升个体的精神生命 | 第57页 |
| ·实现个体的社会生命 | 第57-58页 |
| 3 增补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内容 | 第58-59页 |
| ·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第58-59页 |
| ·道德教育内容来源于信息源丰富的现代社会 | 第59页 |
| 4 注重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方式 | 第59-61页 |
| ·为学生提供有意识的道德体验 | 第60页 |
| ·关注学生无意识的道德体验 | 第60-61页 |
| 5 采用关注生命整体发展的道德评价 | 第61-63页 |
| ·道德教育评价的全程性 | 第61页 |
| ·道德评价的多样性 | 第61-62页 |
| ·道德评价的道德性和客观性 | 第62-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