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计价模式下不平衡报价识别评价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总结与启示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点 | 第18-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 第22-31页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 区间估计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未确知测度基本理论 | 第24-27页 |
2.3.1 未确知测度基本定义 | 第24-25页 |
2.3.2 未确知测度函数的构造 | 第25-27页 |
2.3.3 未确知测度模型的适用性 | 第27页 |
2.4 工程量清单计价基本理论 | 第27-31页 |
2.4.1 清单计价招标基本理念 | 第27-28页 |
2.4.2 清单综合单价的组成分析 | 第28-29页 |
2.4.3 清单计价招标模式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3章 投标方利用不平衡报价创收策略研究 | 第31-42页 |
3.1 我国招投标评标模式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3.1.1 评标模式概述 | 第31-32页 |
3.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3.1.3 对投标报价行为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不平衡报价形成机理及合法性 | 第34-36页 |
3.2.1 不平衡报价的形成机理 | 第34-35页 |
3.2.2 不平衡报价的合法性与风险 | 第35-36页 |
3.3 投标人利用不平衡报价的基本类型 | 第36-40页 |
3.3.1 时间型不平衡报价 | 第37-39页 |
3.3.2 工程量型不平衡报价 | 第39-40页 |
3.3.3 风险型不平衡报价 | 第40页 |
3.4 投标人利用不平衡报价的一般流程 | 第40-42页 |
第4章 招标方不平衡报价识别评价体系研究 | 第42-65页 |
4.1 评价原则 | 第42页 |
4.2 评价流程设计 | 第42-44页 |
4.3 不平衡报价的评审项识别与处理 | 第44-49页 |
4.3.1 不平衡报价评审的内容 | 第44-46页 |
4.3.2 不平衡报价评审项的选择 | 第46-47页 |
4.3.3 确定不平衡报价的评价基准 | 第47-49页 |
4.4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不平衡报价评价模型 | 第49-58页 |
4.4.1 基本假设与定义 | 第49-50页 |
4.4.2 单指标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 | 第50-53页 |
4.4.3 多指标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模型 | 第53-56页 |
4.4.4 不平衡报价的结果澄清及调整分析 | 第56-58页 |
4.5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8-65页 |
第5章 业主方有效防范不平衡报价的配套措施 | 第65-69页 |
5.1 开展精益招投标工作 | 第65页 |
5.2 创新招投标评标模式 | 第65-66页 |
5.3 推广运用企业成本数据库 | 第66页 |
5.4 重视评标委员会的组建 | 第66-67页 |
5.5 细化成本评审规则 | 第67页 |
5.6 适度转移不平衡报价风险 | 第67-68页 |
5.7 严控工程变更与索赔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附录A 权重计算程序 | 第78-80页 |
附录B 测度计算程序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