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4页 |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6页 |
1.6 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16-18页 |
第2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质概况 | 第18-25页 |
2.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页 |
2.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构造演化特征 | 第18-21页 |
2.3 地层沉积特征 | 第21-25页 |
2.3.1 地层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2.3.2 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特征 | 第22-25页 |
第3章 鄂南地区长7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 | 第25-57页 |
3.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 | 第25-37页 |
3.1.1 长7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 | 第25-29页 |
3.1.2 研究区不同工区长7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 | 第29-37页 |
3.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展布特征 | 第37-48页 |
3.2.1 利用测井技术模拟计算单井全井段TOC | 第37-42页 |
3.2.2 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纵向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3.2.3 长7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 | 第44-48页 |
3.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特征 | 第48-54页 |
3.3.1 长7烃源岩有机质显微组分特征 | 第48页 |
3.3.2 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划分 | 第48-54页 |
3.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烃源岩成熟度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3.4.1 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3.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烃源岩含油率的测定 | 第55-57页 |
3.5.1 含油率测定的方法 | 第55页 |
3.5.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不同类型烃源岩含油率对比 | 第55-57页 |
第4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烃源岩的资源分级评价 | 第57-75页 |
4.1 资源评价标准建立原理 | 第57-59页 |
4.2 长7烃源岩资源评价标准与资源评价 | 第59-62页 |
4.2.1 长7烃源岩分级评价标准建立 | 第59-61页 |
4.2.2 利用资源评价分级标准对长7烃源岩进行评价 | 第61-62页 |
4.3 不同评价等级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形成环境 | 第62-75页 |
4.3.1 长7页岩烃源岩的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 第62-63页 |
4.3.2 长7泥岩烃源岩的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 第63-69页 |
4.3.3 不同类型烃源岩的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参数分布 | 第69-75页 |
第5章 鄂南地区长7烃源岩埋藏史、生烃史特征与生油量 | 第75-96页 |
5.1 生烃史分析所需地质资料的来源 | 第75-77页 |
5.1.1 地层及生油层厚度 | 第75页 |
5.1.2 有机碳含量、氢指数数据和有机质类型 | 第75页 |
5.1.3 大地热流值 | 第75-76页 |
5.1.4 地表温度 | 第76页 |
5.1.5 地层剥蚀信息 | 第76-77页 |
5.2 地层埋藏演化及剥蚀特征 | 第77-80页 |
5.2.1 地层埋藏演化特征 | 第77-79页 |
5.2.2 地层剥蚀特征 | 第79-80页 |
5.3 地层埋藏史模拟 | 第80-86页 |
5.3.1 彬长地区 | 第80-82页 |
5.3.2 旬邑—宜君地区 | 第82-84页 |
5.3.3 富县地区 | 第84-86页 |
5.4 烃源岩生烃史特征 | 第86-91页 |
5.4.1 彬长地区 | 第87页 |
5.4.2 旬邑—宜君地区 | 第87-90页 |
5.4.3 富县地区 | 第90-91页 |
5.5 总生油量的计算 | 第91-96页 |
5.5.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不同区块长7烃源岩生油强度分布特征 | 第91-92页 |
5.5.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不同区块长7烃源岩总生油量的计算 | 第92-9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