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协同理论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生成机制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文献综述第14-23页
    1.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4-17页
        1.1.1 城市公园绿地第14-15页
        1.1.2 绿地空间格局第15页
        1.1.3 生成机制第15页
        1.1.4 相关理论分析第15-17页
    1.2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相关研究综述第17-23页
        1.2.1 研究动态与布局模式第17-19页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23页
2 引言第23-27页
    2.1 选题缘起第23-24页
        2.1.1 研究背景第23页
        2.1.2 选题意义第23-24页
    2.2 研究内容、方法与路线第24-27页
        2.2.1 研究内容第24页
        2.2.2 研究方法第24-26页
        2.2.3 研究路线第26-27页
3 协同理论与城市公园系统的关联性第27-30页
    3.1 协同理论概述第27页
    3.2 协同理论与城市公园系统关联性分析第27-29页
        3.2.1 关联性分析第27-28页
        3.2.2 城市公园系统组成第28-29页
    3.3 基于协同理论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体系构建思路第29-30页
4 城市公园系统协同理论基础----协同运行机制第30-37页
    4.1 协同运行的动力因子第30-35页
        4.1.1 基础因子第31-32页
        4.1.2 经济因子第32-33页
        4.1.3 社会因子第33-34页
        4.1.4 功能实现因子第34-35页
    4.2 协同运行原理第35-37页
        4.2.1 序参量第35-36页
        4.2.2 反馈机制第36页
        4.2.3 支配原理第36-37页
5 城市公园系统协同规划方法----协同规划机制第37-46页
    5.1 协同规划实现层次第37-39页
        5.1.1 条件层次第37-38页
        5.1.2 要素层次第38页
        5.1.3 结构层次第38-39页
        5.1.4 系统层次第39页
    5.2 协同规划基本思路第39-46页
        5.2.1 分析环境条件,构建系统目标第39-40页
        5.2.2 根据目标要求,选择构成要素第40-42页
        5.2.3 研究要素布局,构建子系统结构第42-44页
        5.2.4 组织系统叠加,优化空间格局第44-46页
6 案例分析--砀山县城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研究第46-56页
    6.1 分析环境条件,构建系统目标第46-49页
        6.1.1 砀山县总体概况第46-47页
        6.1.2 砀山县城区公园分布情况第47-48页
        6.1.3 砀山县公园问题分析第48-49页
        6.1.4 砀山县公园系统构建目标第49页
    6.2 根据目标要求,选择构成要素第49-51页
        6.2.1 景观子系统构建要素第49-50页
        6.2.2 生态子系统构建要素第50页
        6.2.3 游憩子系统构建要素第50-51页
        6.2.4 防灾避险子系统构建要素第51页
    6.3 研究要素布局,构建子系统结构第51-55页
        6.3.1 景观子系统布局结构第51-52页
        6.3.2 生态子系统布局结构第52-53页
        6.3.3 游憩子系统布局结构第53-54页
        6.3.4 防灾避险子系统布局结构第54-55页
    6.4 组织系统叠加,优化空间格局第55-56页
7 结论与讨论第56-58页
    7.1 主要结论第56页
    7.2 讨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作者简介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公园景观提升改造设计研究--以桐城西郊公园为例
下一篇:基于织补理论的城镇边缘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舒城县城东入口绿化景观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