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水热裂解改质降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选题背景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2 稠油概述 | 第15-16页 |
1.2.1 稠油分类 | 第15页 |
1.2.2 稠油分布 | 第15-16页 |
1.2.3 稠油的特点 | 第16页 |
1.3 稠油开采技术概况 | 第16-28页 |
1.3.1 稠油热采技术 | 第16-19页 |
1.3.1.1 蒸汽吞吐 | 第16-17页 |
1.3.1.2 蒸汽驱 | 第17页 |
1.3.1.3 火烧油层 | 第17-18页 |
1.3.1.4 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FAST) | 第18页 |
1.3.1.5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 | 第18-19页 |
1.3.2 稠油冷采技术 | 第19-20页 |
1.3.2.1 出砂冷采 | 第19页 |
1.3.2.2 注CO2开采技术 | 第19-20页 |
1.3.2.3 微生物降粘法 | 第20页 |
1.3.3 稠油化学降粘开采技术 | 第20-21页 |
1.3.3.1 乳化降粘 | 第20页 |
1.3.3.2 加碱降粘 | 第20-21页 |
1.3.3.3 油溶性化学降粘剂 | 第21页 |
1.3.4 稠油改质降粘开采技术 | 第21-28页 |
1.3.4.1 加氢改质降粘技术 | 第22页 |
1.3.4.2 水热裂解反应 | 第22-24页 |
1.3.4.3 催化水热裂解改质降粘 | 第24-25页 |
1.3.4.4 供氢催化改质降粘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8-29页 |
2.2 实验主要步骤 | 第29-31页 |
2.2.1 催化剂的研究 | 第29-30页 |
2.2.1.1 催化剂的设计思路 | 第29页 |
2.2.1.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2 水热裂解改质降粘实验 | 第30-31页 |
2.3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31页 |
2.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原油物性分析及结果 | 第32-38页 |
3.1 稠油测定方法 | 第32-35页 |
3.1.1 含水量测定 | 第32-33页 |
3.1.2 密度测定 | 第33-34页 |
3.1.3 粘度测定 | 第34页 |
3.1.4 四组分测定 | 第34-35页 |
3.1.5 元素分析 | 第35页 |
3.1.6 平均分子量测定 | 第35页 |
3.2 稠油分析结果 | 第35-38页 |
第四章 稠油水热裂解改质降粘反应的配伍 | 第38-60页 |
4.1 催化剂对稠油水热裂解改质降粘反应的影响 | 第38-48页 |
4.1.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8-44页 |
4.1.2 催化剂的选择 | 第44-46页 |
4.1.3 催化剂的用量 | 第46-48页 |
4.2 供氢剂对稠油水热裂解改质降粘反应的影响 | 第48-54页 |
4.2.1 供氢剂的选择 | 第48-51页 |
4.2.2 供氢剂的用量 | 第51-54页 |
4.3 加水量对稠油水热裂解改质降粘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反应温度对稠油水热裂解改质降粘反应的影响 | 第55-57页 |
4.5 反应时间对稠油水热裂解改质降粘反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4.6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四组分分析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60-68页 |
5.1 四组分分析 | 第60-62页 |
5.2 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62-67页 |
5.2.1 反应前后元素分析 | 第62-63页 |
5.2.2 反应前后胶质红外谱图分析 | 第63-65页 |
5.2.3 反应前后沥青质红外谱图分析 | 第65-67页 |
5.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导师简介 | 第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