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金融“穿透式”监管的基本理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穿透式”监管的内涵 | 第13-15页 |
一、“穿透式”监管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穿透式”监管与既有监管概念的关系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穿透式”监管必要性探究—以侨兴债违约案例切入 | 第15-23页 |
一、侨兴债违约案件始末 | 第15-18页 |
二、“穿透式”监管的必要性 | 第18-23页 |
第二章 “穿透式”监管的重点适用领域 | 第23-32页 |
第一节 资产管理业务中的“穿透式”监管 | 第23-27页 |
一、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特征 | 第24-26页 |
二、资产管理业务的“穿透式”监管 | 第26-27页 |
第二节 A股市场“穿透式”监管 | 第27-32页 |
一、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认定 | 第27-30页 |
二、非公开发行股票业务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穿透式”监管实现途径探究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32-34页 |
一、明确信息披露义务人 | 第32-33页 |
二、完善信息披露方式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加强监管机构协调合作 | 第34-36页 |
一、构建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二、美国机构协作之经验借鉴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完善法律体系,改革监管模式 | 第36-38页 |
一、健全法律,防止“穿透抵触” | 第36页 |
二、继续推进监管机构改革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技术保障手段-LEI编码系统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穿透式”监管的界限 | 第41-44页 |
第一节 行政权力不宜过度扩张 | 第41-42页 |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关系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