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植物角质层 | 第12页 |
1.2 角质层的生物合成 | 第12-13页 |
1.3 不同贮藏方式对角质层结构和化学组分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 柑橘绿霉病概述 | 第14-15页 |
1.5 角质层在病原物侵染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1.6 论文选题背景、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6-17页 |
1.6.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6.1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6-17页 |
第2章 两种类型柑橘果实表面角质层组分及蜡质形态差异分析 | 第17-26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7-1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9-25页 |
2.3.1 温州蜜柑和冰糖橙果实表面蜡质成分分析 | 第19-23页 |
2.3.2 温州蜜柑和冰糖橙果实表面蜡质晶体形态 | 第23-24页 |
2.3.3 温州蜜柑和冰糖橙果实角质单体成分分析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贮藏过程中两种类型柑橘果实表面角质层组分及蜡质形态变化 | 第26-42页 |
3.1 前言 | 第2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7-40页 |
3.3.1 果实腐烂率与质量损失率 | 第27-29页 |
3.3.2 蜡质和角质基质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3.3.3 外蜡中各组分比例变化 | 第30-32页 |
3.3.4 外蜡中主要化合物变化 | 第32-33页 |
3.3.5 内蜡中各组分比例变化 | 第33-35页 |
3.3.6 内蜡中主要化合物变化 | 第35-37页 |
3.3.7 蜡质晶体形态变化 | 第37-39页 |
3.3.8 角质单体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两种类型柑橘角质层对指状青霉生长的影响 | 第42-49页 |
4.1 前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4.3.1 角质层提取物对指状青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2 角质层提取物对指状青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3 体内条件下角质层对指状青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体内条件下角质层对指状青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