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李斯特菌介绍 | 第9页 |
1.2 李斯特检测方法进展 | 第9-13页 |
1.2.1 传统的分离鉴定检测方法 | 第9-10页 |
1.2.2 免疫学方法 | 第10页 |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0-13页 |
1.3 HCR反应信号放大技术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1 HCR结合ELISA板的检测方法 | 第13页 |
1.3.2 HCR结合试纸条的检测方法 | 第13页 |
1.3.3 HCR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 HCR技术的优势 | 第14页 |
1.5 纳米材料 | 第14-16页 |
1.5.1 纳米材料简介 | 第14页 |
1.5.2 纳米材料分类 | 第14-15页 |
1.5.3 纳米材料优点 | 第15页 |
1.5.4 纳米花 | 第15页 |
1.5.5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5页 |
1.5.6 蛋白和蛋白结合 | 第15-16页 |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6-18页 |
1.6.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6.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恒温扩增技术及磁珠方法对沙门氏菌的可视化检测 | 第18-30页 |
引言 | 第18页 |
实验原理 | 第18-19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9-21页 |
2.1.1 菌种 | 第1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3 核酸序列 | 第19-20页 |
2.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20-21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磁珠的处理 | 第21页 |
2.2.2 HCR反应 | 第21页 |
2.2.3 聚丙烯酰胺凝胶及电泳体系制备 | 第21-22页 |
2.2.4 肠炎沙门氏菌的RNA的提取以及检测 | 第22-23页 |
2.2.5 DP与H1和H2的比例 | 第23页 |
2.2.6 磁珠最佳的量 | 第23页 |
2.2.7 anti-FAM-HRP的最佳孵育时间 | 第23-24页 |
2.2.8 检测灵敏性和特异性 | 第24页 |
2.2.9 实际样品检测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3.1 DP与H1和H2的最佳比例 | 第24-25页 |
2.3.2 磁珠最佳的量 | 第25页 |
2.3.3 anti-FAM-HRP的最佳孵育时间 | 第25-26页 |
2.3.4 灵敏性分析 | 第26页 |
2.3.5 特异性分析 | 第26-27页 |
2.3.6 实际样品检测 | 第27-28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28-30页 |
2.4.1 讨论 | 第28-29页 |
2.4.2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磁珠结合纳米花对李斯特菌的可视化检测 | 第30-39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原理 | 第30-31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1-32页 |
3.1.1 菌种 | 第31页 |
3.1.2 主要试剂及配置 | 第31-32页 |
3.1.3 核酸序列 | 第32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李斯特菌的培养及计数 | 第32-33页 |
3.2.2 磁珠的处理 | 第33页 |
3.2.3 纳米花的制备 | 第33页 |
3.2.4 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3.2.5 纳米花的表征 | 第34页 |
3.2.6 特异蛋白的最适浓度 | 第34页 |
3.2.7 抗坏血酸的最适浓度 | 第34页 |
3.2.8 灵敏性检测 | 第34页 |
3.2.9 特异性检测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3.3.1 纳米花颗粒的表征 | 第34-35页 |
3.3.2 特异抗体的最适浓度 | 第35页 |
3.3.3 抗坏血酸的最适浓度 | 第35-36页 |
3.3.4 特异性实验 | 第36-37页 |
3.3.5 灵敏性实验 | 第37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37-39页 |
3.4.1 讨论 | 第37页 |
3.4.2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9-41页 |
4.1 结论 | 第39页 |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