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植物逆境胁迫 | 第13-14页 |
1.2 蛋白激酶及蛋白磷酸酶 | 第14-17页 |
1.2.1 类受体胞质激酶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2 蛋白磷酸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3 CAT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CAT的分类 | 第18页 |
1.3.2 CAT的特性 | 第18页 |
1.3.3 CAT的功能 | 第18-19页 |
1.4 本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水稻PHO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32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2.1 基因PHO的克隆 | 第25-28页 |
2.2.2 PHO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及同源序列比对 | 第28页 |
2.2.3 PHO的蛋白质结构域及三维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2.2.4 PHO的生物进化树分析 | 第29-30页 |
2.2.5 PHO的启动子响应元件分析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PHO的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模式分析 | 第32-41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3.2.1 蛋白PHO的亚细胞定位 | 第38页 |
3.2.2 PHO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PHO与STRK1、CatC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41-58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5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2-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4.2.1 酵母双杂交互作分析 | 第54-55页 |
4.2.2 双分子荧光互作分析 | 第55页 |
4.2.3 蛋白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55-56页 |
4.2.4 Pull-down互作分析 | 第56-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水稻PHO转基因植物的获得与鉴定 | 第58-68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6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8-60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0-6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5.2.1 PHO过表达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66页 |
5.2.2 CRISPR/Cas9载体的构建 | 第66页 |
5.2.3 水稻转化 | 第66-67页 |
5.2.4 转基因水稻的鉴定 | 第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