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 二、非纸笔测试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三、本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构架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小学语文低段学业测试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17-24页 |
| 第一节 小学语文低段学业测试的现状调查 | 第17-21页 |
| 一、调查目的、对象与内容 | 第17页 |
| 二、调查的实施 | 第17页 |
|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第17-21页 |
| 第二节 小学语文低段学业测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4页 |
| 一、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占比失调,鸠占鹊巢 | 第22页 |
| 二、纸笔测试多而低效,学生难接受 | 第22-23页 |
| 三、非纸笔测试少而不精,流于形式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小学语文低段非纸笔测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24-28页 |
| 第一节 小学语文低段非纸笔测试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 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 第24-25页 |
| 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 第25页 |
| 第二节 小学语文低段非纸笔测试的现实依据 | 第25-28页 |
| 一、政策引领 | 第26页 |
| 二、学情考情分析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小学语文低段非纸笔测试的一般形式及其特点 | 第28-35页 |
| 第一节 小学语文低段非纸笔测试的一般形式 | 第28-32页 |
| 一、写:关于学生识字写字素养的测试评价 | 第28页 |
| 二、读:对学生朗读的测试评价 | 第28-29页 |
| 三、背:对学生背诵的测试评价 | 第29-30页 |
| 四、看:关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测试评价 | 第30-31页 |
| 五、说:关于学生写作素养、口语交际的测试评价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小学语文低段非纸笔测试的特色 | 第32-35页 |
| 一、考查形式多样 | 第32页 |
| 二、考查内容广泛 | 第32-33页 |
| 三、在评价方式上,对学生更具针对性 | 第33页 |
| 四、更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小学低段语文非纸笔测试的实施环节 | 第35-43页 |
| 第一节 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35-36页 |
| 一、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 第35-36页 |
| 二、团结、和谐的同伴关系 | 第36页 |
| 第二节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 第36-39页 |
| 一、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 第37页 |
| 二、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 | 第37-38页 |
| 三、科学合理的课外作业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设计合理高效的非纸笔测试 | 第39-43页 |
| 一、合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考点 | 第39-40页 |
| 二、根据课程标准,设置“有效测试” | 第40-41页 |
| 三、有效设计“非纸笔测试”的载体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小学低段语文非纸笔测试的实施方式 | 第43-50页 |
| 第一节 以平时“积分制”为例实施非纸笔测试 | 第43-44页 |
| 一、“积分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 第43-44页 |
| 二、“积分制”在课外作业中的实施 | 第44页 |
| 第二节 以期中“个性展示”为例实施非纸笔测试 | 第44-47页 |
| 一、设计个性化试题 | 第45-46页 |
| 二、延长测试时间 | 第46页 |
| 三、改变测试过程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以期末“游园考试”为例实施非纸笔测试 | 第47-50页 |
| 一、利用学校场馆,变更测试场地 | 第47-48页 |
| 二、依照学生水平,安排分层试题 | 第48-49页 |
| 三、听取学生诉求,设计游戏元素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小学低段语文非纸笔测试的实施成效与推广 | 第50-54页 |
| 第一节 小学低段语文非纸笔测试的实施成效 | 第50-52页 |
| 一、改变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 | 第50页 |
| 二、改变教师的评价方式 | 第50-51页 |
| 三、测试过程更具系统性 | 第51页 |
| 四、形式更贴近学生需求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小学低段语文非纸笔测试的推广 | 第52-54页 |
| 一、在学校内推广 | 第52-53页 |
| 二、在兄弟学校间推广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