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2.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3.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4.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5.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6.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 7.语料说明 | 第14-16页 |
| 第1章 《鬼吹灯》的语汇运用 | 第16-38页 |
| 1.《鬼吹灯》方言词汇的运用 | 第16-30页 |
| 1.1 东北地域方言 | 第16-22页 |
| 1.2 东北社会方言 | 第22-26页 |
| 1.3 文革时代方言 | 第26-30页 |
| 2.《鬼吹灯》熟语的运用 | 第30-36页 |
| 2.1 谚语的运用 | 第30-34页 |
| 2.2 歇后语的运用 | 第34-36页 |
| 3.小结 | 第36-38页 |
| 第2章 《鬼吹灯》的修辞格研究 | 第38-61页 |
| 1.《鬼吹灯》的比喻研究 | 第38-47页 |
| 1.1 比喻类型的研究 | 第38-43页 |
| 1.2 比喻喻体的研究 | 第43-47页 |
| 2.《鬼吹灯》引用的研究 | 第47-54页 |
| 2.1 引用类型的研究 | 第47-49页 |
| 2.2 引用内容的研究 | 第49-54页 |
| 3.其他修辞格的研究 | 第54-59页 |
| 3.1 借代 | 第54-55页 |
| 3.2 比拟 | 第55-56页 |
| 3.3 仿拟 | 第56-57页 |
| 3.4 夸张 | 第57-58页 |
| 3.5 排比 | 第58-59页 |
| 4.小结 | 第59-61页 |
| 第3章 《鬼吹灯》的修辞叙事:惊悚 | 第61-71页 |
| 1.《鬼吹灯》的修辞命名 | 第61-63页 |
| 2.《鬼吹灯》的惊悚修辞叙事 | 第63-70页 |
| 2.1 虚构故事与真实历史相结合 | 第63-66页 |
| 2.2 盗墓活动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 第66-67页 |
| 2.3 现实空间与盗墓空间相结合 | 第67-68页 |
| 2.4 “真实”的人物符号 | 第68-70页 |
| 3.小结 | 第70-71页 |
| 第4章 从《鬼吹灯》看现代网络盗墓小说的语言表现风格和语体功能 | 第71-89页 |
| 1.现代网络盗墓小说的语言表现风格 | 第71-84页 |
| 1.1 通俗的语言风格 | 第72-79页 |
| 1.2 幽默的语言风格 | 第79-82页 |
| 1.3 繁丰的语言风格 | 第82-84页 |
| 2.现代网络盗墓小说的语体功能 | 第84-87页 |
| 2.1 形象描绘 | 第84-85页 |
| 2.2 教育功能 | 第85页 |
| 2.3 审美功能 | 第85-87页 |
| 3.小结 | 第87-89页 |
| 结语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后记 | 第95-96页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