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叶点霉属真菌的重要性 | 第9-11页 |
1.2 叶点霉属形态学研究 | 第11页 |
1.3 系统发育学在叶点霉属真菌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4 中国叶点霉属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5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特点 | 第13页 |
1.6 本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叶点霉属真菌的采集及鉴定 | 第15-46页 |
2.1 材料 | 第15-16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5-16页 |
2.1.3 培养基 | 第16页 |
2.2 方法 | 第16-27页 |
2.2.1 标本采集 | 第16页 |
2.2.2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16-17页 |
2.2.3 病原菌形态学研究与培养性状 | 第17页 |
2.2.4 菌株保藏 | 第17页 |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7-18页 |
2.2.6 特异性片段的扩增 | 第18-22页 |
2.2.7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 第22页 |
2.2.8 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22-26页 |
2.2.8.1 序列校对与序列拼接 | 第22页 |
2.2.8.2 序列的搜索及下载 | 第22-25页 |
2.2.8.3 序列比对 | 第25页 |
2.2.8.4 提取保守位点 | 第25页 |
2.2.8.5 基因连接 | 第25页 |
2.2.8.6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25-26页 |
2.2.8.7 系统发育树编辑 | 第26页 |
2.2.9 新种数据上传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4页 |
2.3.1 分离结果 | 第27-28页 |
2.3.2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 | 第28-29页 |
2.3.3 贵州喀斯特地区叶点霉属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3页 |
2.3.3.1 保守序列的选取 | 第29页 |
2.3.3.2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3页 |
2.3.4 新种鉴定 | 第33-44页 |
2.3.4.1 叶点霉属新种的鉴定描述 | 第33-35页 |
2.3.4.2 新种登陆号的获取 | 第35页 |
2.3.4.3 叶点霉属已知种的鉴定与描述 | 第35-44页 |
2.3.4.3.1 中央叶点霉 | 第35-39页 |
2.3.4.3.1.1红豆杉叶斑病病原鉴定 | 第37-39页 |
2.3.4.3.2 香蕉生球座菌 | 第39-41页 |
2.3.4.3.2.1.山茶花灰斑病病原鉴定 | 第39-41页 |
2.3.4.3.3 地锦叶点霉 | 第41-44页 |
2.3.4.3.3.1爬山虎叶斑病病原鉴定 | 第41-44页 |
2.4 讨论 | 第44-45页 |
2.5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关于Phyllosticta属真菌骨干树支持率提升的探索 | 第46-59页 |
3.1 前言 | 第46页 |
3.2 材料 | 第46-49页 |
3.2.1 试验所需菌株 | 第46-49页 |
3.3 方法 | 第49-50页 |
3.3.1 数据集碱基组成的同质性检验及替换形式异质性差异分析 | 第49页 |
3.3.2 同型性状分析 | 第49-50页 |
3.3.3 树长分布偏斜性检验 | 第50页 |
3.3.4 矩阵随机化检验(PTP) | 第50页 |
3.3.5 潜在同源性状法 | 第50页 |
3.3.6 邻居网络法分析 | 第50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3.4.1 碱基同质性分析 | 第50-51页 |
3.4.2 碱基异质性分析 | 第51-54页 |
3.4.3 同型性状分析 | 第54页 |
3.4.4 树长分布偏斜性检验 | 第54-55页 |
3.4.5 矩阵随机化检验 | 第55-56页 |
3.4.6 潜在同源性状法 | 第56页 |
3.4.7 邻居网络法分析 | 第56-57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