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8-10页 |
1.2 理论背景 | 第10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4 写作架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不同城市交通类型理想城市模型 | 第12-17页 |
2.1 人力畜力交通——“街道—广场” | 第12-13页 |
2.2 火车交通——田园城市 | 第13-14页 |
2.3 汽车交通——垂直层叠的光辉城市 | 第14-15页 |
2.4 汽车交通——广袤平铺的广亩城市 | 第15-16页 |
2.5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近现代中国自行车交通与城市骑行空间演变概述 | 第17-23页 |
3.1 清末至民国年间——从“淫巧之技”到精英贵族的“宠儿” | 第17-19页 |
3.2 1949年至1989年——从“三大件”到“自行车王国” | 第19-21页 |
3.3 1989年至今——城市骑行空间“大衰退” | 第21页 |
3.4 小结 | 第21-23页 |
第四章 骑游空间体验 | 第23-30页 |
4.1 线状行进空间 | 第23-24页 |
4.2 面状生活空间 | 第24-26页 |
4.3 线面结合的游憩空间 | 第26-29页 |
4.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五章 自行车作为中国城市的图腾 | 第30-40页 |
5.1 隐晦的自行车城市 | 第30-33页 |
5.1.1 君不见轻车少年任自由 | 第30-31页 |
5.1.2 君不见阳光灿烂忘我时 | 第31-32页 |
5.1.3 君不见车水马龙铃声稀 | 第32-33页 |
5.2 图腾的崩塌 | 第33-38页 |
5.2.1 中国当代城镇化运动大背景 | 第34-36页 |
5.2.2 现代性的潮起潮落 | 第36-38页 |
5.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六章 自行车城市——轻型城市生活的开始 | 第40-50页 |
6.1 一种轻的状态 | 第40-43页 |
6.1.1 轻之诗意 | 第40页 |
6.1.2 轻之思维 | 第40-42页 |
6.1.3 轻之方法 | 第42-43页 |
6.2 20万居民的自行车城市 | 第43-48页 |
6.3 总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毕业设计附图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