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7-28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1.4.3 文献评述 | 第27-28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30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0-32页 |
1.6.1 研究内容创新 | 第30页 |
1.6.2 研究方法创新 | 第30-32页 |
2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 | 第32-42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2.1.1 绩效评价 | 第32页 |
2.1.2 科研绩效评价 | 第32-33页 |
2.1.3 绩效评价满意度 | 第33页 |
2.2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33-36页 |
2.2.1 双因素理论 | 第34页 |
2.2.2 公平理论 | 第34-35页 |
2.2.3 顾客满意度理论 | 第35-36页 |
2.3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 第36-42页 |
2.3.1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 第36-40页 |
2.3.2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变迁特点 | 第40-42页 |
3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调查 | 第42-53页 |
3.1 调查工具 | 第42-43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42-43页 |
3.1.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3页 |
3.2 调查情况 | 第43-44页 |
3.2.1 问卷发放 | 第43-44页 |
3.2.2 问卷回收 | 第44页 |
3.2.3 访谈调查 | 第44页 |
3.3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现状 | 第44-52页 |
3.3.1 绩效评价的管理权限 | 第45-47页 |
3.3.2 绩效评价的目标导向 | 第47-48页 |
3.3.3 绩效评价的制度现状 | 第48-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4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制度满意度现状及分析 | 第53-94页 |
4.1 绩效评价制度满意度现状 | 第53-70页 |
4.1.1 微观层面满意度现状 | 第53-55页 |
4.1.2 中观层面满意度现状 | 第55-69页 |
4.1.3 宏观层面满意度现状 | 第69-70页 |
4.2 绩效评价制度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第70-79页 |
4.2.1 分类评价机制满意度差异性检验 | 第71-74页 |
4.2.2 开放评价机制满意度差异性检验 | 第74-76页 |
4.2.3 长效评价机制满意度差异性检验 | 第76-79页 |
4.3 绩效评价制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6页 |
4.3.1 满意度分析基础 | 第79-80页 |
4.3.2 影响因素选择 | 第80-82页 |
4.3.3 影响因素测量 | 第82-84页 |
4.3.4 影响因素描述统计 | 第84-86页 |
4.4 绩效评价制度满意度回归分析 | 第86-91页 |
4.4.1 满意度单因素分析 | 第86页 |
4.4.2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选择 | 第86-87页 |
4.4.3 二元logistic模型运行结果与检验 | 第87-88页 |
4.4.4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第88-91页 |
4.5 小结 | 第91-9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94-101页 |
5.1 结论 | 第94-95页 |
5.2 建议 | 第95-99页 |
5.2.1 完善分类评价体系,优化分类评价功能 | 第96-97页 |
5.2.2 规范同行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评价效力 | 第97页 |
5.2.3 制定灵活评价周期,催生重大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
5.2.4 建立合理薪酬制度,消除功利科研动机 | 第98-99页 |
5.2.5 推行院系绩效管理,建立意见反馈机制 | 第9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附录 | 第109-115页 |
附录1: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满意度访谈问卷 | 第109-110页 |
附录2: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110-113页 |
附录3:“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制度因素重要性判断”问卷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