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荀子修身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9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第7-13页
        一、研究缘起第7-8页
        二、研究意义第8-13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第13-17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3-14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4-16页
        三、国内外研究总述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7-19页
        一、新视角第17-18页
        二、新切点第18-19页
第一章 荀子修身思想的主要观点第19-25页
    第一节 “性恶论”为修身之人性基础第19-20页
    第二节 “士、君子、圣人”为修身之目标第20-22页
    第三节 “礼”为修身之核心第22-23页
    第四节 “修己安人”为修身之途径第23-25页
第二章 荀子修身思想的人性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25-32页
    第一节 “人性本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25-26页
        一、“人性本恶”的内涵第25页
        二、“人性本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善性第25-26页
    第二节 “化性起伪”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26-28页
        一、“化性起伪”的内涵第26-27页
        二、“化性起伪”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第27-28页
    第三节 “化性积伪”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28-29页
        一、“化性积伪”的内涵第28页
        二、“化性积伪”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第28-29页
    第四节 “积善成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29-32页
        一、“积善成德”的内涵第29-30页
        二、“积善成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第30-32页
第三章 荀子修身思想的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32-43页
    第一节 “士”的理想人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德教育第32-36页
        一、“士”的理想人格的内涵第32页
        二、“士”的理想人格对公德教育的启示第32-36页
    第二节 “君子”的理想人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德教育第36-39页
        一、“君子”的理想人格的内涵第36页
        二、“君子”的理想人格对美德教育的启示第36-39页
    第三节 “圣人”的理想人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第39-43页
        一、“圣人”的理想人格的内涵第39-40页
        二、“圣人”的理想人格对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第40-43页
第四章 荀子修身思想的核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43-50页
    第一节 “礼以通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第43-45页
        一、“礼以通情”的内涵第43页
        二、“礼以通情”对思想政治教育以情动人的启示第43-45页
    第二节 “礼以养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以育养欲第45-47页
        一、“礼以养欲”的内涵第45页
        二、“礼以养欲”对思想政治教育以育养欲的启示第45-47页
    第三节 “礼以达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义制利第47-50页
        一、“礼以达义”的内涵第47页
        二、“礼以达义”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义制利的启示第47-50页
第五章 荀子修身思想的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50-68页
    第一节 修已之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50-59页
        一、“博学慎思”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思结合第50-52页
        二、“养心省身”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建设第52-55页
        三、“慎其独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圣感第55-59页
    第二节 安人之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59-68页
        一、“隆师亲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教育第59-62页
        二、“习俗移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熏陶第62-64页
        三、“知不若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践履意识第64-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谢辞第73-74页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观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
下一篇: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