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 小菜蛾及其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1 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 第13页 |
1.2 小菜蛾抗药性现状 | 第13-16页 |
1.2.1 阿维菌素 | 第14-15页 |
1.2.2 氯虫苯甲酰胺 | 第15页 |
1.2.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第15页 |
1.2.4 酰基肼类杀虫剂 | 第15-16页 |
2 球孢白僵菌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1 球孢白僵菌分类及致病机理 | 第16-17页 |
2.2 球孢白僵菌与药剂混配作用机理 | 第17页 |
3 小菜蛾感染球孢白僵菌后抗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17-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潼南地区秋冬季小菜蛾田间发生动态调查 | 第22-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1.1 材料及地点 | 第22页 |
1.2 调查方法 | 第22-23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2.1 小菜蛾的发生规律 | 第23-24页 |
2.2 越冬态调查 | 第2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和化学药剂的筛选 | 第26-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6-27页 |
1.2 供试昆虫 | 第27页 |
1.3 小菜蛾饲养条件 | 第27页 |
1.4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的制备 | 第27页 |
1.5 孢子悬浮液母液的制备 | 第27页 |
1.6 对小菜蛾高毒的球孢白僵菌筛选 | 第27页 |
1.7 球孢白僵菌株系致病力测定 | 第27-28页 |
1.8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1.9 对小菜蛾高毒化学农药筛选及毒力测定 | 第28-29页 |
1.10 化学农药的复配 | 第29页 |
1.11 球孢白僵菌与化学农药的混配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1 对小菜蛾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的筛选 | 第30-32页 |
2.2 对小菜蛾高毒化学农药筛选及毒力测定 | 第32-33页 |
2.3 球孢白僵菌与化学农药的混配 | 第33-35页 |
2.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35-3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40页 |
第4章 白僵菌侵染对小菜蛾抗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40-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1.1 供试昆虫 | 第40页 |
1.2 主要试剂(盒)与仪器 | 第40-41页 |
1.3 白僵菌侵染处理 | 第41-42页 |
1.4 样品制备 | 第42页 |
1.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42-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2.1 白僵菌侵染对小菜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2.2 白僵菌侵染对小菜蛾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 白僵菌侵染对小菜蛾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1 结论 | 第48-49页 |
1.1 明确了潼南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发生规律 | 第48页 |
1.2 评价了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和化学药剂的复配潜力 | 第48页 |
1.3 阐明了小菜蛾感染白僵菌后的抗氧化反应 | 第48-49页 |
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