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2.1 跟踪审计研究 | 第15-17页 |
1.2.2 保障性住房研究 | 第17-18页 |
1.2.3 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研究 | 第18-20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22-3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1.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22-23页 |
2.1.2 免疫系统理论 | 第23页 |
2.1.3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3-24页 |
2.2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概述 | 第24-32页 |
2.2.1 与传统事后审计的比较分析 | 第24-26页 |
2.2.2 目标和内容 | 第26-28页 |
2.2.3 近三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的总体情况 | 第28-32页 |
第3章 Y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现状 | 第32-41页 |
3.1 Y县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1.1 安居工程实施保障情况 | 第32页 |
3.1.2 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 第32页 |
3.1.3 安居工程资金筹集使用情况 | 第32-33页 |
3.2 Y县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特点 | 第33-34页 |
3.2.1 社会关注度高 | 第33页 |
3.2.2 审计任务重且难度大 | 第33-34页 |
3.2.3 各部门间存在职能交叉 | 第34页 |
3.3 Y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的实施情况 | 第34-41页 |
3.3.1 基本情况 | 第34-37页 |
3.3.2 项目立项阶段跟踪审计 | 第37-38页 |
3.3.3 项目组织实施阶段跟踪审计 | 第38-39页 |
3.3.4 项目竣工决算阶段跟踪审计 | 第39页 |
3.3.5 后续分配及监督阶段跟踪审计 | 第39-41页 |
第4章 Y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第41-49页 |
4.1 事前审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第41-43页 |
4.1.1 审计项目立项不科学 | 第41-42页 |
4.1.2 事前审计未起到真正的作用 | 第42-43页 |
4.2 事中审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第43-46页 |
4.2.1 审计人员操作不规范 | 第43-44页 |
4.2.2 保障对象信息获取困难 | 第44-45页 |
4.2.3 审计过程连续性差 | 第45-46页 |
4.3 事后审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第46-49页 |
4.3.1 缺少绩效评价体系 | 第46页 |
4.3.2 对保障性住房后续分配和管理事项不予跟踪 | 第46-47页 |
4.3.3 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且运用不充分 | 第47-49页 |
第5章 Y县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的改进对策 | 第49-57页 |
5.1 事前审计环节跟踪审计的改进对策 | 第49-52页 |
5.1.1 科学立项并合理设计审计流程 | 第49-51页 |
5.1.2 强化审计力量 | 第51-52页 |
5.1.3 加强社会公众审计的监督管理 | 第52页 |
5.2 事中审计环节跟踪审计的改进对策 | 第52-54页 |
5.2.1 采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跟踪审计手段 | 第52-53页 |
5.2.2 保持与各管理部门的良好沟通 | 第53-54页 |
5.3 事后审计环节跟踪审计的改进对策 | 第54-57页 |
5.3.1 在合法合规性评价基础上注重绩效评价 | 第54-55页 |
5.3.2 充分转化审计成果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