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行人疏散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疏散仿真软件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15-18页 |
2 大型铁路客运站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问题分析 | 第18-26页 |
2.1 大型铁路客运站突发事件特性分析 | 第18-20页 |
2.1.1 大型铁路客运站突发事件类型及特点 | 第18-19页 |
2.1.2 大型铁路客运站疏散效率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 大型铁路客运站特征分析 | 第20-24页 |
2.2.1 大型铁路客运站基本功能及结构 | 第20-21页 |
2.2.2 客运站行人设施通行能力分析 | 第21-24页 |
2.3 应急疏散时间分析 | 第24-25页 |
2.3.1 必要安全疏散时间 | 第24-25页 |
2.3.2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大型铁路客运站行人疏散行为特性分析 | 第26-56页 |
3.1 正常情况下行人的行为分析 | 第26-28页 |
3.1.1 行人路径选择行为 | 第26-27页 |
3.1.2 正常情况下行人的行为特性 | 第27-28页 |
3.2 行为特性影响因素分析及收据收集 | 第28-38页 |
3.2.1 影响行为特性的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3.2.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1-32页 |
3.2.3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3.3 结伴行为对疏散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1 结伴行为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3.3.2 结伴行为的模型仿真及优化 | 第39-41页 |
3.4 携带行李行为对疏散的影响 | 第41-45页 |
3.4.1 携带行李行为特性分析 | 第41-43页 |
3.4.2 携带行李行为的模型仿真及优化 | 第43-45页 |
3.5 恐慌心理对疏散的影响 | 第45-52页 |
3.5.1 恐慌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3.5.2 影响恐慌心理的的主要因素 | 第46-47页 |
3.5.3 恐慌心理下的行为表现 | 第47页 |
3.5.4 恐慌心理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7-51页 |
3.5.5 恐慌行为特性的模型仿真及优化 | 第51-52页 |
3.6 突发事件下人的群体行为规律分析 | 第52-54页 |
3.6.1 行人自组织现象 | 第52-53页 |
3.6.2 盲目从众现象 | 第53-54页 |
3.6.3 约束规避现象 | 第54页 |
3.6.4 群集流现象 | 第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大型铁路客运站行人应急疏散仿真方法分析 | 第56-70页 |
4.1 行人应急疏散仿真的模型与软件平台 | 第56-61页 |
4.1.1 疏散仿真的改进社会力模型 | 第57-60页 |
4.1.2 行人应急疏散仿真软件平台 | 第60-61页 |
4.2 基于ANYLOGIC的应急疏散仿真模型构建 | 第61-65页 |
4.2.1 疏散环境模型构建 | 第62-63页 |
4.2.2 行人行为流程模型构建 | 第63-65页 |
4.3 应急疏散服务水平的分级方案 | 第65-69页 |
4.3.1 常用行人服务水平分级方法 | 第65-66页 |
4.3.2 基于行为特性的应急疏散服务水平分级方案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南京南站应急疏散仿真实例分析 | 第70-96页 |
5.1 应急疏散仿真的环境及流线分析 | 第70-72页 |
5.1.1 南京南站基本概况 | 第70-71页 |
5.1.2 南京南站高架候车层应急疏散环境分析 | 第71-72页 |
5.2 应急疏散仿真模型的设计 | 第72-81页 |
5.2.1 应急疏散仿真模型及功能的构建 | 第72-78页 |
5.2.2 应急疏散仿真参数设计 | 第78-81页 |
5.3 应急疏散仿真结果及分析评价 | 第81-95页 |
5.3.1 疏散行动时间分析 | 第81-82页 |
5.3.2 疏散过程速率分析 | 第82-84页 |
5.3.3 疏散过程瓶颈分析 | 第84-88页 |
5.3.4 疏散人群密度分析 | 第88-90页 |
5.3.5 疏散出口选择情况分析 | 第90-93页 |
5.3.6 商业夹层疏散效率分析 | 第93-94页 |
5.3.7 疏散仿真结果评价 | 第94-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6 结论 | 第96-98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96-9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 | 第102-10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