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历史演进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3-26页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3页
    二、研究综述第13-24页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4-25页
    四、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第25-26页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奠基第26-35页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第26-31页
        一、对市民社会的深入辨析第26-28页
        二、对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第28-31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的初步探索第31-35页
        一、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最初认识第31-32页
        二、对社会治理条件的基本认识第32-33页
        三、明确提出统筹兼顾的社会治理方略第33-34页
        四、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理念的初步确立第34-35页
第二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第35-50页
    第一节 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确立社会秩序的思想基础第35-38页
        一、认清人治思想的巨大危害,为社会秩序的法治重建扫清思想障碍第36-37页
        二、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社会秩序效能的实践标准第37-38页
    第二节 以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为契机,促进社会秩序的基本恢复第38-41页
        一、平反大量冤假错案第38-39页
        二、清理解决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第39-40页
        三、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基本实现第40-41页
    第三节 以政治改革为抓手,筑牢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保障第41-44页
        一、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进社会秩序重建第41-42页
        二、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社会秩序重建第42-44页
    第四节 以权力下放为主线,夯实重建社会秩序的权力主体第44-47页
        一、将权力下放给企业第45-46页
        二、将权力下放给地方第46页
        三、扩大群众的民主权利第46-47页
    第五节 以人民利益为导向,强化重建社会秩序的群众基础第47-50页
        一、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第47-48页
        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第48页
        三、着力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正当权利第48-50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社会稳定的夯实和发展第50-59页
    第一节 社会稳定思想提出和形成的时代背景第50-51页
        一、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第50页
        二、个人收入、城乡及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问题愈加突出第50-51页
        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亦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第51页
    第二节 社会稳定的有效工具:“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第51-54页
        一、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第51-52页
        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以德治国第52-53页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第53-54页
    第三节 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54-56页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本遵循第54-55页
        二、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第55-56页
    第四节 社会稳定的基本方法: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三者关系第56-59页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为社会稳定奠定物质基础第56页
        二、坚持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增强发展活力提供制度保障第56-58页
        三、坚持以改革和发展作为实现社会持续稳定的根本条件第58-59页
第四章 新世纪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和谐的维系和提升第59-68页
    第一节 社会和谐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第59-61页
        一、首次提出“社会和谐”的奋斗目标第59-60页
        二、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第60-61页
        三、社会和谐必须体现民生为重的价值理念第61页
    第二节 社会和谐的推进途径: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61-64页
        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第62页
        二、着力实施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第62-63页
        三、切实保障基本教育资源适度均衡分配第63-64页
        四、建设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64页
    第三节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谐社会管理新格局第64-68页
        一、坚持党委领导,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65-66页
        二、强调政府负责,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66页
        三、强化社会协同,实现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互联、互补和互动第66-67页
        四、动员公众参与,发挥群众自我管理并有序参与公共服务的功能第67-68页
第五章 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突破与丰富第68-84页
    第一节 从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谋划社会治理第68-71页
        一、把完善国家治理制度作为社会治理体制的制度指向第69-70页
        二、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指向第70-71页
    第二节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第71-76页
        一、社会治理目标的新确立第71-73页
        二、社会治理方式的新转换第73-74页
        三、社会治理途径的多元化第74-76页
    第三节 从现实社会治理到虚拟网络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空间的重大扩展第76-79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治理基本理念第77-78页
        二、注重网络舆论的引导第78页
        三、加强网络立法第78-79页
    第四节 提出构建“三共”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突破第79-84页
        一、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第80-81页
        二、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第81-82页
        三、开创社会治理成果全民共享新局面第82-84页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历史演进的重要经验第84-102页
    第一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搞好中国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第84-92页
        一、社会治理的好坏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84-87页
        二、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第87-90页
        三、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必须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第90-92页
    第二节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方略第92-97页
        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能够更好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第92-94页
        二、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能够更好发挥城市社区基础作用第94-95页
        三、.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能够更好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第95-96页
        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需要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第96-97页
    第三节 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是中国社会治理的时代需要第97-102页
        一、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第98-99页
        二、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第99-100页
        三、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第100-101页
        四、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9页
附录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我相关性对道德决策影响的认知机制:风险水平与共情的作用
下一篇: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