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小组工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提升的应用研究--以C学校社工项目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项目背景第10-17页
    一、项目缘起第10-12页
        (一) 苏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社工项目的引入第10-11页
        (二) C学校社工项目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第11-12页
    二、相关社工实务探索第12-17页
        (一)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不足原因的研究第12-13页
        (二)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不足表现的研究第13-14页
        (三) 关于自信心提升的研究第14-15页
        (四)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组工作的研究第15-17页
第二章 需要评估第17-24页
    一、文献回顾第17-20页
        (一) 自信心概念的界定第17页
        (二) 自信心的相关理论第17-18页
        (三) 自信心的测量工具第18-19页
        (四) 自信心的经验研究第19-20页
    二、C学校社工项目服务对象的需要评估第20-23页
        (一) 自我认同度较低第21页
        (二) 学业自我概念程度较高于社会自我概念第21-22页
        (三) 部分学生自我接纳程度较低第22-23页
    三、C学校社工项目的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三章 方案目标第24-26页
    一、总体目标第24页
    二、具体目标第24-26页
        (一) 协助服务对象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第24页
        (二) 提高服务对象的自我接纳度及学业成绩第24-25页
        (三) 提升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能力第25-26页
第四章 实务模式第26-30页
    一、小组工作模式的选择第26-28页
        (一) 发展模式第26-27页
        (二) 发展模式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第27-28页
    二、小组方案设计第28-29页
    三、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第29-30页
第五章 实务内容第30-47页
    一、小组筹备阶段第30-32页
        (一) 项目的宣传第30页
        (二) 组员的筛选第30-31页
        (三) 确定小组性质和规模第31页
        (四) 与组员建立初步专业的关系第31-32页
    二、小组初期阶段第32-35页
        (一) 第一节—“认识你真好”具体活动设计第32-33页
        (二) 第一节—“认识你真好”活动过程分析第33-34页
        (三) 第一节—“认识你真好”活动小结第34-35页
    三、小组发展阶段第35-40页
        (一) 第二节—“独一无二的我”具体活动设计第35-36页
        (二) 第二节—“独一无二的我”活动过程分析第36-37页
        (三) 第二节—“第一无二的我”活动小结第37-38页
        (四) 第三节—“成长的烦恼”具体活动设计第38页
        (五) 第三节—“成长的烦恼”活动过程分析第38-39页
        (六) 第三节—“成长的烦恼”活动小结第39-40页
    四、小组成熟阶段第40-43页
        (一) 第四节—“我真的很棒”具体活动设计第40-41页
        (二) 第四节—“我真的很棒”活动过程分析第41-43页
        (三) 第四节—“我真的很棒”活动小结第43页
    五、小组结束阶段第43-47页
        (一) 第五节—“我的自信心长大了”具体活动设计第44页
        (二) 第五节—“我的自信心长大了”活动过程分析第44-45页
        (三) 第五节—“我的自信心长大了”活动小结第45-47页
第六章 结果评估第47-55页
    一、过程评估第47-50页
        (一) 小组筹备阶段分析第47页
        (二) 小组初期阶段分析第47-48页
        (三) 小组发展阶段分析第48-49页
        (四) 小组成熟阶段分析第49-50页
        (五) 小组结束阶段分析第50页
    二、成效评估第50-55页
        (一) 组员参与活动的成效分析第51-53页
        (二) 小组满意度分析第53-55页
第七章 总结、讨论和建议第55-61页
    一、研究总结第55-56页
    二、研究反思第56-58页
        (一) 小组工作的收获第56-57页
        (二) 小组工作的不足第57-58页
    三、研究建议第58-61页
        (一) 采用多元化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第58-59页
        (二) 综合多角度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4-65页
附录第65-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能力建设研究--以成都市S社区“祖孙情”小组为例
下一篇:基于MDD方法的多方多状态社交网络系统重要度及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