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能力建设研究--以成都市S社区“祖孙情”小组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9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页
        1.2.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3.3 简要述评第14-15页
    1.4 研究思路第15-19页
        1.4.1 研究对象第15-16页
        1.4.2 研究思路第16页
        1.4.3 研究方法第16-19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方法第19-23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1 婴幼儿第19页
        2.1.2 隔代教养第19-20页
        2.1.3 教养能力第20页
    2.2 相关理论第20-23页
        2.2.1 小组动力学理论第20-21页
        2.2.2 增能理论第21-22页
        2.2.3 社会学习理论第22-23页
3 S社区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能力的问题分析第23-33页
    3.1 S社区隔代教养能力现状分析第23-24页
        3.1.1 S社区基本情况第23页
        3.1.2 S社区祖辈教养能力的基本概况第23-24页
    3.2 S社区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8页
        3.2.1 教养观念问题:缺乏早期教育意识第25-26页
        3.2.2 教养方式问题:引导与互动能力不足第26-27页
        3.2.3 教养压力问题:个人精力不足第27-28页
    3.3 隔代教养能力不足的原因第28-31页
        3.3.1 经验主义严重,教育观念保守第28-29页
        3.3.2 文化程度低,教育能力不足第29-30页
        3.3.3 家庭支持较少,教养任务繁重第30-31页
    3.4 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养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第31-33页
4 S社区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能力建设实务第33-47页
    4.1 需求分析第33页
        4.1.1 社区层面第33页
        4.1.2 祖辈个人层面第33页
    4.2 “祖孙情”小组的概况第33-36页
        4.2.1 小组的背景第33-34页
        4.2.2 “祖孙情”小组的建立第34页
        4.2.3 小组活动的设计第34-36页
        4.2.4 预计问题及应变方案第36页
    4.3 “祖孙情”小组开展的内容及过程分析第36-40页
        4.3.1 小组前期——强化早教意识第36-38页
        4.3.2 小组中期——提升引导和互动能力第38-39页
        4.3.3 小组后期——祖孙情感表达第39-40页
    4.4 “祖孙情”小组介入的成效评估第40-47页
        4.4.1 评估方式第40-42页
        4.4.2 小组介入成效第42-45页
        4.4.3 小组满意度评估第45-47页
5 总结与思考第47-53页
    5.1 总结第47-48页
        5.1.1 “祖孙情”小组的价值与局限性第47-48页
        5.1.2 研究结论第48页
    5.2 关于隔代教养问题的政策思考第48-50页
        5.2.1 支持子女随迁,根本上解决隔代教养问题第49页
        5.2.2 加大社区支持力度第49-50页
    5.3 社会工作解决提升隔代教养能力的建议第50-53页
        5.3.1 建立专业的儿童社会工作团队第50页
        5.3.2 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第50-51页
        5.3.3 构建祖辈的支持网络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附录 A S社区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家庭现状调查表第58-61页
附录 B S社区0—3岁婴幼儿隔代家庭祖辈访谈提纲第61-62页
附录 C “祖孙情”小组满意度调查表第62-63页
附录 D 小组活动过程第63-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诗词问答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小组工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提升的应用研究--以C学校社工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