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 关于教师评价的研究 | 第11-12页 |
1. 教师评价工作发展的阶段 | 第11页 |
2. 关于学生评教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 第12-15页 |
1. 教师教学行为的定义研究 | 第12页 |
2. 教学行为的分类研究 | 第12页 |
3. 教师教学行为特征的研究 | 第12-13页 |
4.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内容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成绩影响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 教师评价 | 第16页 |
2.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 第16页 |
3.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 | 第16页 |
4.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17页 |
三、构建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一)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 第17页 |
(二)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第17页 |
(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17-18页 |
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 第17-18页 |
2. 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 第18页 |
3. 强调“协作学习” | 第18页 |
4. 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 第18页 |
(四)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第18页 |
(五) 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18-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文献法 | 第20页 |
(二) 问卷法 | 第20页 |
(三) 访谈法 | 第20-21页 |
五、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39页 |
(一)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第21-22页 |
1.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 第21页 |
2.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 | 第21-22页 |
(二)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2页 |
1.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2页 |
2. 独立性原则 | 第22页 |
3. 以学论教原则 | 第22页 |
4. 导向性原则 | 第22页 |
5. 重过程原则 | 第22页 |
(三)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2-39页 |
1. 初拟评价维度与评价指标 | 第22-27页 |
2. 筛选评价维度及评价指标 | 第27-35页 |
3. 确定权重 | 第35-36页 |
4. 建立《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7页 |
5.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评分者一致性检验 | 第37-39页 |
六、建立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结分析 | 第39-43页 |
(一) 新建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 第39-40页 |
1.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广 | 第39页 |
2.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学科性强 | 第39页 |
3.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意向明确 | 第39页 |
4. 该评价指标体系过程的严谨性较好 | 第39-40页 |
5.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操作性较强 | 第40页 |
6.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信息收集较全面 | 第40页 |
(二) 新建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 | 第40-41页 |
(三) 对使用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 第41-43页 |
1. 提高教师、学生对学生评教的认识 | 第41页 |
2. 严格遵循评价实施的操作程序 | 第41-42页 |
3. 对学生评教进行制度约束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附录Ⅰ 关于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调查问卷 | 第45-48页 |
附录Ⅱ 访谈提纲(教师) | 第48-49页 |
附录Ⅲ 访谈提纲(学生)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