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设计阶段公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8-9页 |
1.2 国外隧道风险评估的历史 | 第9页 |
1.3 我国隧道风险评估的历史 | 第9-10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隧道风险评估 | 第12-20页 |
2.1 风险评估概述及意义 | 第12页 |
2.2 风险的定义 | 第12-13页 |
2.3 隧道的定义及分类 | 第13页 |
2.4 隧道安全风险的定义和产生机理 | 第13页 |
2.5 公路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阶段 | 第13-14页 |
2.6 初步设计阶段公路隧道风险评估的适用范围 | 第14页 |
2.7 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 | 第14-15页 |
2.8 风险评估方法 | 第15-16页 |
2.9 风险分级及接受准则 | 第16-18页 |
2.10 初步设计阶段公路隧道风险评估流程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初步设计阶段新村隧道安全风险评估 | 第20-30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0-30页 |
3.1.1 主要技术标准 | 第20页 |
3.1.2 研究依据 | 第20-21页 |
3.1.3 工程建设条件 | 第21-24页 |
3.1.4 设计方案简况` | 第24-28页 |
3.1.5 新村隧道风险评估目的及内容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 第30-76页 |
4.1 新村隧道风险源辩识 | 第30-32页 |
4.2 新村隧道重大风险事件专家调查 | 第32页 |
4.3 洞口失稳风险评估 | 第32-39页 |
4.3.1 概述 | 第32-33页 |
4.3.2 新村隧道洞口失稳概述 | 第33-34页 |
4.3.3 洞口稳定性分析 | 第34-37页 |
4.3.4 洞口失稳风险辨识 | 第37-38页 |
4.3.5 洞口失稳风险分段评估 | 第38-39页 |
4.3.6 洞口失稳风险总体评估 | 第39页 |
4.3.7 洞口失稳风险控制措施 | 第39页 |
4.4 塌方风险评估 | 第39-44页 |
4.4.1 概述 | 第40页 |
4.4.2 新村隧道塌方风险概述 | 第40-41页 |
4.4.3 塌方风险分段评估 | 第41-42页 |
4.4.4 塌方风险辨识 | 第42-43页 |
4.4.5 塌方风险总体评估 | 第43-44页 |
4.4.6 塌方风险控制措施 | 第44页 |
4.5 突水涌泥风险评估 | 第44-49页 |
4.5.1 概述 | 第44-45页 |
4.5.2 新村隧道突水涌泥风险概述 | 第45-46页 |
4.5.3 突水涌泥风险分段评估 | 第46-47页 |
4.5.4 突水涌泥风险辨识 | 第47-48页 |
4.5.5 突水涌泥风险总体评估 | 第48-49页 |
4.5.6 突水涌泥风险控制措施 | 第49页 |
4.6 岩爆风险评估 | 第49-51页 |
4.6.1 概述 | 第49-50页 |
4.6.2 新村隧道岩爆风险概述 | 第50页 |
4.6.3 岩爆风险辨识 | 第50页 |
4.6.4 岩爆风险总体评估 | 第50-51页 |
4.7 结构风险评估 | 第51-57页 |
4.7.1 概述 | 第51页 |
4.7.2 初支验算 | 第51-54页 |
4.7.3 二衬验算 | 第54-56页 |
4.7.4 结构风险总体评估 | 第56-57页 |
4.8 营运安全风险评估 | 第57-72页 |
4.8.1 概述 | 第57页 |
4.8.2 新村隧道营运安全风险分析 | 第57-63页 |
4.8.3 营运阶段隧道通风风险分析 | 第63-69页 |
4.8.4 隧道车辆与人员疏散安全分析及逃生救援 | 第69-71页 |
4.8.5 新村隧道营运安全风险评估 | 第71-72页 |
4.9 环境保护风险评估 | 第72-76页 |
4.9.1 概述 | 第72页 |
4.9.2 新村隧道环境保护风险分析 | 第72-74页 |
4.9.3 环境保护风险辨识 | 第74页 |
4.9.4 环境保护风险等级评估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5.1 评估的主要内容 | 第76页 |
5.2 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 第76-77页 |
5.3 结论 | 第77-78页 |
5.4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