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 第16页 |
2.1.2 职业能力 | 第16页 |
2.1.3 培养机制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理论 | 第17页 |
2.2.2 舒尔茨人力社会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2.2.3 麦克里兰胜任能力理论 | 第18-19页 |
3 面向职业能力需求的广东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现状及问题 | 第19-28页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19页 |
3.2 面向职业能力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现状 | 第19-23页 |
3.2.1 招生机制 | 第19-20页 |
3.2.2 课程建设机制 | 第20页 |
3.2.3 双导师培养机制 | 第20-21页 |
3.2.4 实践教学机制 | 第21-22页 |
3.2.5 奖助机制 | 第22页 |
3.2.6 质量保障机制 | 第22-23页 |
3.3 面向职业能力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3.3.1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实践性弱 | 第23-26页 |
3.3.2 双导师制落实困难,校外导师参与性不高 | 第26页 |
3.3.3 校企合作欠缺,实践资源不足 | 第26页 |
3.3.4 专业研究生教育与职业发展不相适应 | 第26-27页 |
3.3.5 奖助机制有待完善 | 第27页 |
3.3.6 质量保障制度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 第27-28页 |
4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28-32页 |
4.1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践 | 第28-30页 |
4.1.1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 第28-29页 |
4.1.2 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 第29-30页 |
4.2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经验 | 第30-32页 |
4.2.1 严格的招生机制,保证生源质量 | 第30页 |
4.2.2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多元化的培养机制 | 第30页 |
4.2.3 多方位协助机制,保证职业能力的培养 | 第30-31页 |
4.2.4 健全质量评估机制,完善第三方监督 | 第31-32页 |
5 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对策 | 第32-38页 |
5.1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机制 | 第32-33页 |
5.1.1 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第32页 |
5.1.2 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 第32-33页 |
5.1.3 实际工作业绩 | 第33页 |
5.2 研究生培养与特色学科建设的互动机制 | 第33页 |
5.2.1 服务需求,建设专业特色学科 | 第33页 |
5.2.2 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科特色化发展 | 第33页 |
5.3 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 | 第33-35页 |
5.3.1 培养机制 | 第34页 |
5.3.2 对接机制 | 第34-35页 |
5.3.3 资源协同机制 | 第35页 |
5.4 健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机制 | 第35-36页 |
5.4.1 完善普通高校的奖助机制 | 第35页 |
5.4.2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奖助机制 | 第35-36页 |
5.5 “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机制 | 第36-38页 |
5.5.1 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主体 | 第36页 |
5.5.2 教育行政部门..质量监管主体 | 第36页 |
5.5.3 学术组织、行业部门以及社会机构..监督和评价主体 | 第36-3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6.1 结论 | 第38页 |
6.2 需要讨论的问题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导师简介 | 第47页 |